中国利川网讯
(全媒记者 周洵 通讯员 王志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落叶归根”是每一个在外游子不变的情怀。
人才回乡、项目回归、资金回流。利中盆地上,沿海地区先进的“营养元素”正被大量带回家乡,成为利川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常态”。同时,乡贤回归正呈现从单一项目回归到“技术、产业、总部、资本”相融合、从单独回归到抱团回归的新格局。
真情感召 本土企业喜环境质变
“相关部门负责人主动上门为我解决了难题。”近日,利川市返乡企业家、远景孵化园创始人王志照在朋友圈感叹家乡营商环境大转变。他直言,家乡父母官比曾经的沿海城市父母官更有服务意识。
王志照(居中)与友人
“中午1点多,办事人员饭都没吃跑过来帮我拿资料。”王志照介绍说,今年以来,为办理不动产登记证,经济开发区、住建局、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经信局等多家单位相关负责人,主动与他协调,安排专人协助办理,为他省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市委书记可以直接与大众平民通话通信解决问题,局长为了企业的事情上门服务、跑上跑下,城市也再不是过去那样斑驳破烂、乱七八糟了!”字里行间,他对近年来利川市委政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所作的工作给与肯定。
“观念僵化、基础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淡薄……”王志照坦言,多年前,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在外利川人都惧怕趟这趟“浑水”,更别说回乡投资再创业。
“在故乡扎根,沉下心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这里的一切是搬不走的,变不了的。”他说,如今的利川今非昔比,生态宜人、风景诱人、服务引人。客走旺家门,很多大城市的人蜂拥而至,诸多游子也纷纷选择衣锦归来。
市委书记沙玉山(前排左一)走访返乡优秀青年企业
在“乡情牌”的引导下,闫熊鹰、张孝治、陈安琪、覃学峰、刘刚、李小松、符国富、李军、温华建、杨先鸣等一批客商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乡贤企业家回利投资。2019年,量芯科技、金科物业、云农科技、宝格电子等诸多投资规模较大的乡贤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
他们认为,在过去,相关部门只是说一说、看一看、转一转,但却没人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在,相关部门真正成了企业的“保姆”,企业由“被动”变“主动”,这无疑坚定了回乡游子的信心和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利川市委政府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从8个方面进行攻坚突破,力促各项惠民惠企措施落地落实。下真刀真枪解决作风问题,该市共查处营商环境领域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起,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4个。
聚合生金 乡贤企业谋抱团回归
乡情,并不是游子归乡的唯一理由。
曾儒剑是一位80后创业青年,创办了浙江省金华市曾氏门业有限公司,公司净资产6900余万元。正值事业的高峰,为推动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加入了王志照创办的远景孵化园“大家庭”。
今年7月,在孵化园的支持下,他创办成立湖北儒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现代教育硬件设施。目前,该公司已装修完毕,正在大量招工。
提及返乡创业的原因,曾儒剑说,除了家乡情结,他更看好家乡显著的区位优势。特别是交通优势愈发明显,这对于一个销售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他说,今天的利川,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渝利铁路、利万高速纵横交错,1小时可到恩施和万州机场,1天内可到达全国10多个省会城市。
“多年来,我们早已有回乡投资的想法,这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曾儒剑说,家乡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民营经济发展土壤,最具爆发力及潜力的新兴产业,这是乡贤回归的重要动力。
2017年选择回乡创业的罗义清,正忙着做一民宿康养旅游地的项目规划。他也是王志照朋友圈的一员。
“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回家,在外漂泊多年的我当然也要顺应这一潮流。”罗义清说,抱团发展是大势所趋,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富集,最大化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累积。
对他们而言,利川不仅是故乡,也是最佳的投资热土。回归不仅是情感的吸引,也是资本的理性选择。
以商引商 在外力量搭发展“金桥”
“人才聚引”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生成。
今年9月,在外多年的张伟在听闻利川商务考察团到达厦门后,他主动与利川方面对接,向考察团一行推介了莱茵斯科技有限公司。
莱茵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专注于电气线路安全检测产品及预防电气火灾周边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是该行业在国内市场的标杆。在李伟的力促下,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并相互实地考察。12月17日,双方签订投资协议,该公司决定落户利川,建设辐射西南片区的生产基地。
莱茵斯与经济开发区签约现场
“政府及相关部门诚意满满,增添了发展信心。”该公司总经理郭荣生表示,公司将快马加鞭,争取在明天一季度建成投产,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不低于5000万元。郭荣生对落子利川十分看好,他还表达了将公司总部迁往利川的意向。
“显而易见,利川市政府正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快速转变。”张伟认为,仅3个月时间,能让一家土生土长的厦门企业落子中西部小县城,对方看中的正是利川日益优良的营商环境、竞争力十足的区位优势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乡贤回乡投资或拉动项目落地,张伟说,利川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体制改了、作风变了、环境优了,乡情才能成为推动因素。他表示,利川是一片热土,选择在利川投资能实现双赢,他将继续为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商会力量也不容小觑。依托各地商会,利川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利川人”大会。同时,全国各地的利川籍企业家拧成一股绳,广东利川商会、浙江利川商会、上海利川商会、武汉利川商会……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商会作为服务企业的平台,架起了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使更多的在外企业家互相借力,回乡投资,抱团发展,为利川“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色种养 寓外乡贤的投资“归宿”
乡贤回归,投资创业的热点在哪?
“农业是最大的优势。”在利川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江杰看来,利川特色种养业是一个“聚宝盆”,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大有文章可做。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农村,特色种养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黄金期”。
农村新貌 廖显蓉/摄
据了解,除开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外,利川人均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5亩;道地药材、茶叶、莼菜、山药、土豆、高山蔬菜、林果、生猪、土鸡、大闸蟹等品质高,充分具备产业化打造高端产品线的产量和质量支撑。
莼菜的故乡 熊亮/摄
山药速冻加工 彭一新/摄
“现有留存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道地中药材品种就有8个。”向江杰表示,特别是以黄连、大黄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最负盛名。其中,黄连被纳入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质品牌建设和全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国家、省、州、市都有相应资金配套投入,且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效应正逐步放大。利好的消息是,利川有望出台支持道地药材发展和风险保障的实施意见,这无疑为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马蹄大黄丰收了 李传书/摄
“利川大黄产量就占了全国市场的一半。”他介绍说,今年,全市大黄产量达到5千吨,价格也创了新高。但利川进入市场的大黄几乎都是初级农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据了解,从全国来看,仅刚出土的大黄就存在4千吨的缺口,更别说以大黄为原料精深加工的中上游产品。
“以道地中药材为例,利川特色种养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向江杰认为,目前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缺乏大中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如果这一要素能解决,发展前景无限。他说,要持续推动农产品结构及加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开发多种功能,让特色种养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潜能”。
恰逢其时,今年11月,世界级农业巨头——碧桂园农业瞄准利川进行战略布局,与利川达成亿元农业领域合作。该公司将以利川莼菜为突破口,创建利川富硒种植示范基地,打造绿色富硒莼菜产品线,由此抢滩利川现代农业。
碧桂园签约利川
“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而乡贤回归无疑与此十分契合。”向江杰说,除开资本参与外,特别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能人回乡就像一个桥梁,无论是通过他们引进大型企业投资建设还是直接入股参与,让更多农户参与到企业的组织化生产经营中,就能把农民带到市场的大海里去。
“乡贤回归不同于传统的招商引资,是变产业转移为产业扎根。”向江杰认为,乡贤回归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发展特色种养业,条件已经成熟,各项政策支撑已较为完备。据了解,除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有本市出台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保障,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有各级“专家库”专家免费上门技术指导等,将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