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百姓家门口看好病 ——利川市医联体建设扫描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张宝训 通讯员 张莉 丁亭

全仁夫正在做手术

金秋季节,凉风习习。

利川市沙溪乡卫生院,门口一块牌子格外醒目——利川市人民医院第二分院。

2017年11月28日开始,沙溪乡卫生院搭上医联体试点的班车,正式被利川市人民医院托管,卫生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纳入该市人民医院统一管理。自此后,大医院的帮扶资金、专家团队等优质资源纷至沓来,沙溪乡许多患者再也不用受那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这些,只是利川市医联体建设的一个侧面。

如今,利川市建起了以市人民医院、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1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健康管理联合体,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诊疗,全市90%以上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有效解决了看病难。

一所卫生院的“脱胎换骨”

利川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王思宇在义诊

“现在看病好方便,常年接诊的都是大医院的专家。不像以前,得坐两个小时的车,才可能找到城里专家看病。”沙溪乡的胡大爷来卫生院看病,直夸如今政策好。

患者不动,专家移动。诊疗模式的革新,医疗体带来的好处,卫生院院长伍文仲深有体会。

2017年3月,伍文仲接手卫生院。他这样总结道,医院当时面临着“九差”状况,如差理念、差人才、差环境、差装备、差技术、差资金、差病人、差收入、差服务。

有一件事,让伍文仲至今还耿耿于怀,特别触动。那是2017年8月份一个晚上,妇产科来了一位急诊患者:孕妇出现大咯血,急需剖宫产手术。当晚,科室没有主刀医生,外科专家出身、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伍文仲不得不亲自出马,主刀手术。

患者病情严重,虽经医生极力抢救,仍回天乏术。监护机上直线、家属们呼天抢地,伍文仲傻傻呆在原地许久。患者已不是第一次咯血,前几次都成功从鬼门关拉回。对医护人员的尽心尽力,家属看在眼里,也表示理解。

痛定思痛。事后伍文仲反思,医疗技术欠缺,是基层卫生院的痛点和短板。“一些在大医院司空见惯的小病情,在小医院成了难治甚至致命的大病症。”

不过,伍文仲所说的“九差”,如今都成了历史。全市推进医联体建设,就是解决这“九差”的钥匙。

2017年11月28日,利川市人民医院二院区揭牌,正式托管沙溪乡卫生院。

按照县域医联体“全面托管、资源共享、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的原则,托管后的沙溪乡卫生院在机构上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卫生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纳入市人民医院统一管理。

利川市人民医院在二院区投入1116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添置新设备,全面改善就医条件;通过人员、技术“双下沉”等方式,派遣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到二院区工作,帮助建设重点科室,开展新业务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有医联体“车头”带,沙溪卫生院“脱胎换骨”,发生质的飞跃。

10多起骨折、疝气手术等在卫生院完成,这些病患在以前不得不到利川城来治;该市人民医院专家定期门诊,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疑难杂症;医院管理趋于规范、职工干事更富精气神……

一张医疗保障的“密织网络”

2017年4月,利川市民族中医院与柏杨坝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并揭牌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利川市在编织一张无形的医疗保障网。

截至目前,利川市已建起了以市人民医院、市民族中医院等为龙头,1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健康管理联合体,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诊疗等,真正开启患者家门口看病模式。

“如今转诊治疗真便捷!”汪营镇村民黄续付,因结石从乡镇卫生院转诊到利川市人民医院,在办理出院手续时,为医院点赞。黄续付口中的便利,正得益于利川市医联体模式的推行。

利川市人民医院作为“织网者”之一,院长何本鸿支持医联体建设,对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许下“以病人为中心”的三大承诺:“病友服务中心”24小时开放乡镇卫生院转诊绿色通道,业务副院长24小时接受乡镇卫生院急救急诊咨询,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实行共享。

与此同时,利川市民族中医院也是全市医联体建设的“急先锋”,与元堡、柏杨、忠路、文斗等卫生院建成医联体。其中,元堡乡卫生院还是民族中医院的三院区。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选派相关科室专家,到这些卫生院挂职副院长和业务科室主任,针对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展具体的专科创建工作。

以2018年为例,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开展义诊活动近2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发放药品2万余元。截至2019年6月底,该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在元堡等乡镇,义诊1000余人次,组织中医理论讲座18次,免费赠药1.6万元。

走进来,更要走出去。利川市不仅以人民医院和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与乡镇卫生院搭建医疗保障网,同时加强与上级等大医院合作,“壮筋骨、补营养”。

2017年4月21日,恩施州中心医院、利川市人民医院、利川市民族中医院举行了医联体挂牌暨签字仪式。医联体抱团发展,集约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共享医疗成果,形成技术与人才、资源与物力的合力。

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利川市医联体建设如虎添翼。利川市人民医院和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先后与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和萧山区中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学习。由此,利川人民医院建起了“无痛病房”,利川中医院针推科等得到有效发展。

一项建设中的“群星闪耀”

任丹凤正在进行义诊

时值九月,距离萧山人任丹凤利川市对口帮扶结束,只有不到半年的光景。“感觉时间不够,还有许多事等我去做!”

去年8月27日,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任丹凤,作为专业技术骨干,被任命为利川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分管医院信息建设和手术麻醉科工作。

一到利川,任丹凤就干起擅长的麻醉科本行,在利川市人民医院开展疼痛管理试点工作,今年3月帮助建起了“无痛病房”,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

对她来说,信息建设却是从未接触的“新大陆”,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多学多看多问,是她工作的法宝。许多人都笑称她有“十万个为什么”。怎么建要问,建好维护要问,遇到新情况还得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任丹凤的努力下,利川市人民医院大厅有了10多台自助缴费机,患者再也不用排长队挂号缴费;检验送报告从原来人工送,到现在数据传,既方便快捷,又准确无误。

医联体建设方面,她更是充当着两个医院的纽带,如今,每个月两次的远程授课,雷打不动。截至今年8月底,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派遣14批次37名专家,来利川市传经送宝,利川市人民医院18名医生到萧山交流学习。

而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经常会看到一个外地专家忙碌的身影。全国知名脊柱外科专家,萧山中医院全仁夫院长多次来利川为患者做手术,为医生作指导。

一位患者腰间盘突出,又有脊椎变形。今年7月13日,全仁夫经过4小时手术,创新采用新疗法为患者解除痛苦。据悉,多节段OLIF手术甚至在我州尚属首例。了解到患者家庭困难,全仁夫还免去价值2万余元的脊柱椎间植入材料费。

其实,在医联体建设中,有许许多多像任丹凤、全仁夫这样的好医生。

利川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王思宇从阿尔及利亚援外医疗回来,就一心扎在工作岗位,下乡义诊成了家常便饭;带着药箱护送高考生的医生邹敏,今年8月一直在下乡,开展残疾上门鉴定服务;萧山中医院的两位骨科专家沈福祥、朱芳兵端午节在手术台度过,连轴转做了多台手术……

任何一项建设,都离不开人。利川市推进医联体建设,离不开许多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他们构成了建设中的“闪耀群星”。

编       辑:卢   华

责任编辑:谭   莉

审       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