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田茂清
杨顺丕 摄
农为邦本,食为民天,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命脉。利川是全省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11168.91公顷,人均耕地不足2亩。近年来,该市坚持把土地整治作为坚守耕地“红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切实把每一项工程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来抓,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取得了实施一项工程、改变一片生态、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脱贫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
健全机制 强化落实
中央、省不断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市国土资源局承担的国家、省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示范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较多。按照“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配合、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利川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土地、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领导。
土地整治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措施。为加快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进度,该市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加大督查调度,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保障项目高效实施。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注重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土地整治项目由市、乡(镇、办事处)、村三级共管共建模式;由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水利建设等相结合的部门联建模式;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招投标工作全部进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施工招投标模式。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土地整治后农村
站在保护耕地促进利川发展的高度,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补充耕地面积、提升土地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抓手。突出“全域规划、精细设计、综合整治”理念,抢抓整村推进契机,以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实现农民住宅向小集镇和美丽新村集中、乡镇村办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种植向规模经营集中。
科学修订完善乡村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对集中成片的农田整治,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沟渠及田间道、完善灌排水系统、培植防护林网等,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改善耕作条件,使“瘦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集中整理“荒、废、闲”工矿废弃地项目,大力挖掘土地的整治潜力。认真做好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空间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面衔接,加强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农田水利、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对接;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充分征求乡(镇)村干部、群众代表意见,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统一性。
有机整合 形成合力
该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分散整治到成片治理的发展道路。在项目实施中统筹考量,增加了田间道路、灌溉、生态防护林等建设内容,深入开展“田、水、路、林、村、河”综合整治,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为确保每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在每个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前期,多方式宣传有关政策,分析项目给村中带来的变化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参与。在设计时从整体格局上去谋划、用系统的思维来考量,广泛征询乡村组干部、群众代表意见,把他们的建议和项目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实用可行。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土地整治真正成为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土地规模经营、征地补偿安置、宅基地管理、集体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以及违法违规用地等相关热点问题,精心策划、主动回应,通过媒体宣传政策、通报情况、解答问题,加强正面引导,促进工作开展。
通过招投标平台进行项目招标,杜绝人为干预的因素,有效避开农业生产时间,充分利用“冬闲”期,有序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要求,明确目标责任,规范运作程序,保证工程质量;对监理单位,公开择优选取,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监管到位。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项目资金建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按合同约定拨付。根据批复的规划设计内容逐项验收,制订详细的验收标准,对治理面积、质量、资金管理、水利水保进行赋值,作为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对不按规划设计内容施工或质量标准等达不到验收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对项目建设前后的各类视频、图像、文字材料进行组卷归档,指派专人管理,确保每个土地整治项目资料齐全。
注重成效 助推发展
土地整治后的土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筹实施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有力地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实施国土整治项目24个,覆盖全市13个乡镇(办事处),涉及137个村,项目总投资5.8亿元,建设规模24.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7607亩。通过集中整理分散田块,改善了原有耕地的资源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通过实施重点项目,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推动了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有效统筹解决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散、乱、空”和农村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的问题。同时带动了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业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
国土部门在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时,结合项目区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实施农用地整治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引导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向适宜区域集中,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区,特别扶持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在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时,鼓励施工单位优先吸纳当地农民用工,尤其以贫困户劳动力优先,以工代农有效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压力,促进农户经济增收。
土地整治,不仅使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而且使农村废弃的建设用地和零星分散的边角地得到了重新利用,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得到了提高,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服务利川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