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朝运
“龙船调的家,就在利川柏杨坝,绿水绕青山呀,一步一景都是画,哟咿吔......”2017年 9月9日,央视七频道播出的《乡村大世界》以柏杨灯歌开场,又以柏杨歌舞《龙船调的家》结尾。这期《乡村大世界》的播出,再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龙船调》的家。
边陲古镇“种”出《种瓜调》
柏杨坝地处鄂渝边关,1952年之前隶属四川省奉节县。明末清初,江、浙、湘、鄂的移民定居;“川盐济楚”时期,云阳至利川的古盐道南来北往,如今利川至奉节、云阳的公路在集镇交汇。古往今来的交通,推动了边区经济交往,也带来了民间文化的交流,推进了巴楚文化的融合。
柏杨坝灯歌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清康熙年间。自古“盛世崇文,乱世尚武”,在康乾盛世,民间文化得以繁荣,柏杨坝古镇上 “玩友班”、“狮灯会”、“国术研究社”等民间文化组织非常活跃,从四川请来川剧教练长期坐镇打唱,将丰都县著名鼓师接到柏杨坝安家落户,传授灯歌锣鼓、薅草锣鼓、耍耍锣鼓等。古镇上逢年节都要表演彩龙船、车灯、狮灯、龙灯,还要上演“人大戏”(川剧)、皮影戏。柏杨坝的薅草锣鼓、山歌、淮书(评书)、竹琴、花鼓、民间小调、民间唱本、挑二歌(盐贩子歌)、孝歌、哭嫁歌等民间文化艺术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柏杨坝的灯歌也称灯调,是清朝初年由落第秀才谭功朝(鼓师、歌师)和奉节县人乔国富(幺妹扮演者)等人将本地传统民歌、锣鼓调和花灯唱腔融合而成的,距今已传承了300多年。
我的老家在柏杨坝,从我记事起(除“文革”期间),每逢正月初二到十五,乡下的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从上街撵到下街看龙船、看车灯。多年来,古镇上唱彩龙船都是谭永新扮武生,每当他手执桡竿出场,一个潇洒的亮相,便赢得掌声一片;扮演艄公的聂成,手执桡片,尾追船尾,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滑稽逗趣,让观众乐不可支;从10多岁唱彩龙船,唱车灯的陈文菊,凭着婉转悠扬的唱腔和娇羞妩媚的扮相,几十年来一直是观众心里最喜欢的“幺妹”。
“锣鼓咚咚响,心里就发痒”。灯歌表演进入高潮时,演员们合着打击乐的节奏和乐队的伴唱,围着龙船车灯飞旋起舞,翩跹进退。当幺妹娇羞地问道:“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帮腔的锣鼓队和围观的人齐声回答: “我就来推你嘛!” 这时,人群中一个肩上驮着小孩的汉子情不自禁地跟着高喊,旁边的妻子猛地把丈夫一推,又踩他一脚:“你就来推,推你个花心萝卜!”
“乡音土调”登上了“大雅之堂”
查阅各种版本的资料,有关周叙卿最早将柏杨坝民间《种瓜调》衍变成《龙船调》的情节表述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1954年夏天,柏杨坝民间艺人丁鸿儒无意间哼唱当地民歌,优美的乡音土调,引起了来自江汉平原的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的极大兴趣,他记录了这首歌的主旋律和歌词,邀请集镇上的一些民间艺人对歌词进行反复修改,整理出了《种瓜调》的曲词脚本。随后步行几十里到柏杨坝组织民间艺人排练,1955年春节参加利川县第一届民间文艺会演获得一等奖。随后周叙卿和县文化馆舞蹈工作者黄业威对《种瓜调》进行再加工,保留原有的曲调、衬词、副歌,去掉彩龙船实物道具,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或二人对唱,以夸张虚拟的表演动作,增加了歌舞的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定名为《龙船曲》,参加恩施地区参加演出获得大奖后,周叙卿又等人又将《龙船曲》改名《龙船调》。
恩施土家族音乐家孙邦固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龙船调》衍变过程:柏杨《种瓜调》本来唱的是播种季节和劳动过程,与拜年的风俗并没有内在的联系,仅道具为彩龙船。而船与水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改编者取其彩龙船划船的表演形式和《种瓜调》曲调,融入民间新年拜年的习俗,加上山区拜年又免不了跋山涉水,“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的唱词就顺理成章了。
1957年3月,《龙船调》被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汪营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在北京演出时,先是二人对唱,然后分别由一个唱,一个吹木叶,最后两人合唱。这一表演形式充分展示了农民歌手高亢嘹亮的音域和民族特色,《龙船调》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
1959年9月,《龙船调》参加了湖北省专业剧团音乐舞蹈曲艺专业剧团的汇演。恩施地区歌舞团参演人员毛中明等人后来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说,《龙船调》演完,掌声、欢呼声不断,不得不多次返场演唱,谢幕达7次之多。时任省委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观看了演出,张体学当即要湖北省歌剧团学唱。随后《龙船调》由武汉歌唱家刘家宜灌成音乐唱片传唱全国,又被王玉珍唱到日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王结实、谢莉斯、李谷一、彭丽媛、汤灿等一批著名歌唱家将《龙船调》搬上全国大众文艺舞台,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把《龙船调》列为全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2004年1月,宋祖英在“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演唱《龙船调》,震撼了世界音乐殿堂,2007年《龙船调》乘上“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响彻太空。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当《龙船调》回响世界音乐殿堂,响彻太空的时候,《龙船调》的发掘人周叙卿却已长眠地下。那是在“文革”期间,造反派将他十多年搜集整理的民间歌曲书稿全部焚烧,还对他没日没夜地进行批判,周叙卿经受不住身心的摧残,含恨跳进清江,结束了他40多岁的生命!
《龙船调》从边陲古镇走向世界,极大地增强了柏杨人的文化自信。守住《龙船调》的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魂,打造知名特色文化小镇,已然成为《龙船调》故乡的一种文化自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集镇上一些民间老艺人的命运历经坎坷,但没能动摇他们对灯歌这些民间文化的痴情坚守。农村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艺人在集镇上开店养家糊口。临近春节正是生意旺季,这期间偏偏也是筹备春节文化活动的期间。听说要排练节目,他们马上丢下手头的生意到场,有的给家人打声招呼,有的连招呼不打就走了,直到顾客喊买东西,家人才晓得做生意的早已溜了,没奈何就放出狠话来:“晚上回来洗碗水都不留给你喝,看你穷快活去!”话虽这么说,到了晚上还得把饭菜热在烤火炉上,等候排戏的回来。
从1992年调到柏杨文化站任站长的16年间,冉崇万和他的“随军家属”黄家翠几乎没有回过团堡老家与亲人团聚。亲人们常年在外打工,难得过年回家几天,可是冉崇万两口子这时候因为组织春节文化活动脱不开身,亲人们要到柏杨来看看也被拒绝,说是没时间陪他们。直到2008年冉崇万病逝离开工作岗位,亲人们还为此抱怨他。
冉崇万、陈秀莉等基层文化工作者在龙船调故乡接力扮演着“艄公”的角色,在柏杨小镇上推出了全友发、聂成两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全友发被命名为利川灯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还将柏杨民间艺人推向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媒体,向世人展示龙船调故乡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播出了柏杨民间老艺人演唱的《龙船调》以后,龙船调的故乡好戏连台:央视和凤凰卫视曾三次到柏杨坝拍摄灯歌原生态表演,拍摄了《龙船调》、《薅草锣鼓》等专题片,两次邀请民间老艺人到央视演播大厅录制节目;柏杨坝原生态灯歌被央视收入《民歌博物馆》,以柏杨坝为代表的“利川灯歌”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柏杨坝镇因此被命名为“湖北省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民歌)之乡”、“中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岁月不饶人,柏杨坝一批民间老艺人已先后离世,健在的也过了古稀之年,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经商,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传统的采莲船、车灯演唱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为了推进龙船调故乡民族民间文化薪火相传,近几年,柏杨坝镇走活了三步棋——抓队伍、建阵地、树品牌,以民族文化的传承打造知名特色文化小镇。
从2011年开始,镇文体服务中心组织聂成等民间老艺人深入各村宣传发动,挖掘人才,开展培训。在集镇附近的齐心村建立了灯歌传承基地,在龙河村建立民歌传承基地,以村带村辐射全镇,在栏堰村建立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在全镇28个村建起了“百姓大舞台”,全镇58个村建起了130个文艺表演队和健身队,有2500多人参与。以柏杨坝农民艺术团38名年轻艺人为骨干,坚持常年演出。
9月19日这天,我在柏杨坝约见了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陈秀莉,上午她在忙着协调文化惠民“户户通”工程,中午又赶到柏杨坝农民艺术团“调兵遣将”,兵分三路一路到重庆石柱县演出,两路到本市旅游景区演出。忙完这些,陈秀莉一边吃饭一边接受采访。
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过声乐,又在沿海城市当过歌手的陈秀莉,对新时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颇有见地。她认为,一成不变地继承传统,那就只有继承,没有发展。传统民间文化有很多精华的东西,只有取其精华,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风格和特点,才能使龙船调故乡的民间文化艺术老树发新枝。
2014年,柏杨坝镇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杨军、谈焱焱创作了柏杨坝镇镇歌《龙船调的家》,聘请国家级导演夏冰打造了“一乡一品”广场舞精品舞台艺术《龙船调的家》,锣鼓歌舞《围鼓咚咚醉酒歌》。2015年7月和9月,柏杨坝农民艺术团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全国性巡演和全省基层文艺展演、全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柏杨坝农民艺术团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 今年8月下旬, 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组执行总导演梅园在看了柏杨坝农民艺术团的节目彩排赞叹:“不是专业胜是专业”!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柏杨坝农民艺术团除了保障社会公益性演出之外,还积极探索走市场化演出之路。演出时间从年节逐渐延伸到喜庆集会和休闲;演出阵地从街头和舞台扩展到旅游景区和乡村民宿;演出形式从单一传统文化习俗表演,逐渐变成了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歌舞活动。
龙船调故乡灯歌传承坚持从娃娃抓起。在深圳飞越彩虹公益基金会的赞助下,柏杨民族小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土家族童声合唱团”,每周一课,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口授心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的《妈屋要来接》、《这方凉水长青苔》等节目参加了国家、省、州重大演出活动,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以《龙船调》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龙船调的故乡薪火相传,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图片由柏杨坝文体服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