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连王,追忆那一段传奇故事

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向延洲

利川有个黄连镇,号称“中国黄连第一镇”,镇里有个大道角村,人称黄连村,村里的别墅坐落在山坳里。桃花盛开时,我去黄连村寻找黄连王。

大集体时,黄连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生产队有几个劳动力专门管理黄连。为了提高黄连产量,不惜毁掉森林。腐殖土肥沃黄连长势好,杂草少,且没有病虫害。一季黄连收获,又是一片肥沃的庄稼地,种下的苞谷和洋芋不用施肥也是满收。所以成片的山林被逐步开发成庄稼地,又逐步的废弃。

踏进黄连村,森林茂盛,看不见荒废的土地,一块块黄连棚呈现在眼前。横杆和直杆都是铁丝,盖材有油竹和柳杉树枝,还有包谷杆,每一根黄连桩的旁边都有一棵小树苗。黄连棚高矮适当,疏密有致,覆盖平整,节约材料。一畦一畦的黄连绿油油的,看不见一棵杂草。黄连的成熟期一般是五年左右,待到黄连开挖,小树苗又成林了。看来,村民已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黄连村地势较高,东面是巍峨的齐岳山,风电机隐约可见。向西望去,一座奇特的山脉清晰可见。远古时,有一条巨蟒盘踞在山谷里,它白天闭目养神,晚上出去危害百姓。山里的英雄好汉想为民除害,都有去无回,被巨蟒一口吞进肚子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路过,见一个妇女抱着婴儿哭得死去活来,甚是凄惨。八仙动了恻隐之心,变成凡人询问,妇女哭得更加悲惨:她的公公去斩杀蟒蛇,反被吃掉;他的丈夫前去报仇,也被蟒蛇吞了,父子俩至今尸骨无存。

张果老决定动用法术除掉这个害虫。太阳下山了,他变成一个胖嘟嘟的婴儿,浑身散发出奶香,躺在一块青石板上。蟒蛇醒了,肚子也饿了,婴儿的奶香钻进它的鼻孔里,它顺着奶香爬过去,发现石板上的婴儿,张开血盆大口发起进攻。突然,婴儿变成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拿出手里的武器刺向蟒蛇,顿时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张果老时而腾空而起,时而降落地面,他的脚踩在石头上留下一个巨大的石印,踩在土地上留下一个巨坑,劈下一剑,斩断山腰;巨蟒所到之处,立即出现幽深的峡谷,尾巴一扫,穿眼石就形成了。

直到天明,巨蟒才被制服,可是它死而不僵,张着血盆大口躺着,张果老划了一道符咒才把它彻底的镇压住。巨蟒的身躯化作逶迤的山脉,由南向北横亘着,头颅高昂,虎视眈眈,张着血盆大口,望而生畏,它的口里衔着一株神草,包医百病,好多人都想去采摘,但没成功。

有个老猎人曾经攀岩而上,见到了那株神草,是一兜黄连,猎人只踩到一匹叶子,就天昏地暗,狂风大作。猎人满身伤痕的逃回家里,昏睡三天,巨蟒托梦警告,如果再去采药,就要把建南变成大海,巨蟒还说山脚下每年都有大量的黄连苗,可以放心引种。从此,周围的人开始种黄连。黄连村祖祖辈辈种植黄连,经验丰富,产量高,质量好,是商贩的抢手货。

黄连,让村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为了把黄连产业做大做强,政府投资修建了产业路,连接各家各户。现在,乡间别墅犹如雨后春笋,坐落在森林里,多数家庭购买了小车。水泥公路顺着山势环绕,我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标志牌给我们提醒方向。我要去黄连专业合作社,我要去见合作社的带头人。

这里有个小地名,腰店子。交通不发达时,是过往行客休憩的地方,饿了吃顿饭喝二两苞谷酒又上路,天黑了就放下担子过夜,发生过许多故事。有个过路客,太阳下山时经过这里,他不听老板娘的劝告,逞强赶路,眼前有一道亮光闪来晃去,他跟着亮光走,直到天明鸡叫,他又回到腰店子。过路客方明白他昨夜撞了“倒路鬼”,整晚都在腰店子梁上兜圈子。

如今,产业路四通八达,森林茂密,很容易迷路,我也怕撞到“倒路鬼”,听见黄连棚里有人说话,我走去问路。老乡很热情,他丢下手中的活给我们带路。他的话很多,句句离不开黄连。“我们的黄连是出了名的,‘稻连轮作’技术是我们的专利,华农的专家多次前来考查,给予高度评价。”二十多年前,张大爷的黄连最出名,能够加工酒杯,被誉为“黄连王”,他的黄连一个平方只有四五蔸,全部是用牛粪羊粪做肥料。外地客商高价收购,他也不卖。市政府争取道地黄连原产地时,张大爷捐献了两蔸做样品。他去世以后,剩下的黄连被市里的药厂高价收购了,据说也是做了样品。

“黄连王”已经去世,他创造的奇迹仍然留在村民的心中。鸟儿在树林里婉转歌唱,我们在公路上徜徉漫步。老乡不停的介绍每一块黄连、每一栋房子的主人,如数家珍的讲述他们发家致富的故事。村民有种植黄连的悠久历史,就是在“以粮为纲”时代也没放弃黄连。改革开放以后,黄连价格曾经涨至每公斤两百元,后来又跌价到不足二十元,还不够成本。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在家继续种植黄连。苦苦等待着涨价的那一天。

黄连村山高风大,以前种庄稼年年歉收,价格再低也不放弃黄连。他们深信,黄连的价格不会持续走低的,总有回升的时候,一般十二年一个周期。再说,价格再低也比种庄稼强。

2012年,黄连终于起价了。最低价也是每公斤六十元,许多家庭收入十几万元,最高有收入三十几万的。去冬今春,黄连价格涨到一百二十元一公斤,钱包也鼓鼓胀了。老农说过,种黄连要有耐心,“逢贵不赶,逢贱不懒”,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就能抵挡市场风险。

为此,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社长是个中年人,名叫徐泽刚,被成为“土专家”是新时代的“黄连王”,他带领村民大胆探索黄连高产技术,“稻连轮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亩产达到600多公斤且品质优良,并作为高产技术推广;有的村民还在黄连棚里间种金银花,也有套种何首乌的。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这些技术也被作为经验推广。

说起徐泽刚的高产探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大道角村地势高,东面的齐岳山关注着大道角,一年四季没几天不刮风,所以粮食产量非常低。许多年份,成熟的稻谷一夜就被风收了,农民们欲哭无泪。与其种稻谷被风收,不如改种黄连。徐泽刚毀田种黄连的举动,家人反对,村民笑他“傻包”。说光种黄连不种庄稼,你吃什么?

他顶着嘲笑和不理解大胆实验,一年过后,传统种植的黄连还是见天坝,徐泽刚的黄连已经封林了。黄连只要封林,杂草就没有市场,就能减少劳动力降低成本。五年以后,徐泽刚的黄连达到亩产六百多公斤,是其他黄连的一倍多,种一季黄连的收入相当于十五年庄稼的收入。村民们眼红了,纷纷毀田种黄连,再也没人说他傻了。其他村民也彻底转变观念,有套种何首乌的,套种金银花的,套种贝母的,也有栽猕猴桃当盖材的。如今的大道角,几乎没人种庄稼,连小菜也是买来吃。

转过一道急弯,一栋坐东向西的别墅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黄连专业合作社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