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记者 丁莉 通讯员 单绪林 朱秋红
利川产茶的历史已有千年,也是拥有160多年历史宜红茶的核心产区,中国出口红茶主区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与推介,公共品牌“利川红”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好品质是好产品的必备要素,“利川红”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当数名优红茶系列。名优红茶属于传统的手工功夫红茶,主要加工工序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这些工序直接影响茶叶的外形、品质。因此,要加工出高品质的名优红茶,制茶师傅的手上功夫就尤为重要。廖伟就是这样一位有手上功夫的工艺传承人。
出道篇·学得一技之长
现年37岁的廖伟,出生在毛坝的一个宜红工夫红茶制茶世家,家族的制茶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传至廖伟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
1996年,17岁的廖伟从恩施林校毕业,恰逢学校不再分配工作。“初中毕业就去读微机专业,基础不好,能学到手拿出来用的东西很少。”廖伟坦言,加上当时计算机在本地的运用并不普遍,所以他也面临了毕业就失业的尴尬。毕业后,没找到工作的廖伟当上了无业游民,在利川人们给没有职业的人。看着儿子身无所长,成天无所事事,父亲廖明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父亲把廖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到成家的时候你什么都没有,不学一门手艺以后怎么养家糊口?”父亲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廖伟,他意识到,不能继续游荡下去了,该为以后做做打算。学什么呢?自己不想离家太远,毛坝盛产茶叶,父亲又是当地出了名的制茶师傅,是现成的老师,何不跟着父亲学呢!于是,在当了大半年的社会闲散人员后,廖伟开始跟着父亲学这门家传手艺。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虽然以前没有具体操作过,但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手传心授,让廖伟很快地掌握了红茶制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功。几个月后,廖伟开始到附近的小加工厂做工,凭着从父亲手里学到的东西当上了吃技术饭的手艺人。
成长篇·吃得苦中苦
1998年,飞强茶叶公司在毛坝正式投产。在本地小加工厂干了一年多后,廖伟从飞强的实力和自己的未来考虑,应聘到飞强公司当上一名技术员。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公司在制茶的凋萎环节采用日光晒的老办法。“做出来的茶有很浓的日晒味,本地人不习惯。”在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基础之上,廖伟把新想法融入工作中。有想法就要有行动。廖伟通过多次摸索,发现用阴萎的方法,把鲜叶铺在席子上放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室内,这样制出的茶既没了日晒味,口感还变得更加清爽。
2012年,公司产业转型,减小了出口欧盟的比例,转向国内市场,主攻国内名优茶生产销售。“之前的制作要求不高,茶叶汤色呈暗褐色,略带苦涩味和青草味。”飞强公司副经理向红卫介绍,“那个夏天廖伟用夏茶反复做实验,有一个多星期没好好睡个觉,太累了就在车间椅子上睡一下。”据廖伟自己回忆,那次为解决汤色和口感问题,实验次数不下七八十次,这也只是他所做的众多实验中的一个。
付出的劳动终有收获。实验结束后,公司红茶制作在传统方法基础上,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艺都有了改变,汤色变的更加红亮清透,口感更加爽滑。就在2013年,公司的“天赐冷后浑”红茶荣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成名篇·终成工艺大师
2012年,廖伟被评为毛坝茶叶加工技术能手,2014年被市委人才办录入利川市特殊人才库,被评为利川市民间工艺传承人。今年6月,廖伟作为利川宜红工夫红茶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利川市“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从最初的普通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到现在任职公司生产部经理,廖伟的职务随着技艺一步步上升,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春茶的苦涩味小,茶叶油润、光泽度好,是制作高档名优红茶的首选原料,鲜叶采摘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为保证鲜叶的利用率和茶叶的成型,近几年,春茶开采当天,廖伟都会到毛坝的楠木、兰田村,现场指导茶农采摘。
“春茶一上市他就回不了家。这段时间是抓原料的关键期,公司一年的货基本都在这个时候备好。”毛坝春茶一般在3月底至5月上市,在向红卫的印象中,近几年每年的这两个月,廖伟吃住都是在公司的生产车间。虽然公司已经实行机械化,但是工夫红茶制作的核心工艺还是依靠传统人工。目前,廖伟已经把红茶制作各环节的工艺教授给全公司的30多名技术员。
鲜叶收购后,公司生产车间机器24小时全线开工,工人可以三班倒,但是廖伟就下不了班了。因为在发酵环节,全公司目前只有廖伟能掌握好温度、湿度等关键因素的“火候”,这也意味着,整个春茶加工期间,廖伟都在班在岗。
尽管廖伟在制茶工艺上已有自己的一套,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近两年,公司每次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他都有参加。“通过对比别人产品的成型、色泽、口感、原料选用,给我改进加工工艺提供了很多启示。”廖伟谈到学习体会时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人要不断成长,把茶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是公司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