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回“家”
辅导孩子作业
记者 吴向海
今年32岁的王芳曾是留守儿童,大学毕业后,她当过“代课教师”,打过工,养过猪,种过地。如今,她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利川市首个标准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让上千个留守儿童有了“新家”和“新妈妈”。
千余名留守儿童有了“新家”
王芳出生于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高山上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被“寄养”在外婆家里,5岁时便和7岁的表姐一起上小学。从那时起,她萌生了当老师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农村教师紧缺,她回到家乡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因各种原因,王芳没能解决身份问题而当了5年“教师民工”。
此后,王芳进城打过工,回家开过养猪厂,流转土地发展过药材……每件工作都还做得很顺利。但是,她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从未泯灭。
2010年秋季,她用所有积蓄在箭竹溪集镇上开办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芳芳圆梦园,当年招生85名。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都需要帮助。”王芳通过不断总结,摸索出“四个一”的管理方法:一个电话讲困难,一本账簿管经济,一张卡片写心事,一份档案记成长。
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记住她的电话号码,遇到困难了随时可以打电话;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账簿,代管零花钱;每周给孩子发一张卡片,将自己的心事或愿望写在卡片上,尽量解开他们的心结;每个孩子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都记录在档案上,全面反映其成长。
“每学期1000多块钱的费用管吃、管住、管学习还管洗衣,王老师真是‘管得宽’啊。”杨时宝的妈妈如是说,她的孩子已经在芳芳圆梦园托管5年了。
王芳廉价、放心的托管受到了众多外出务工家长的欢迎。5年来,在芳芳圆梦园接受过托管的留守儿童上千人次。
17名孤儿有了“妈妈”
今年1月,水田坝村蒋月(化名)的父母一夜身亡,11岁的蒋月成了孤儿。王芳及时与村干部联系,商量蒋月的成长问题。新年一开学,王芳便将他接到托管中心,免除全部费用提供全方面照顾。
63岁的赵某10几年前失独后,52岁时再育了一个女儿。然而5年前老伴儿又因病去世,留下父女俩。随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生理辅导老赵无所适从,他找到了王芳。王芳不但爽快地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还为她免除大部分费用。
“王老师搞托管中心赚钱不多,但资助的困难儿童却不少,张艳容托管两年半了也从未收过一分钱。”托管中心的管理员李俊彦说,王芳资助了17名孤儿及单亲儿童,现金和物资超过了两万元。
王芳感动了家长和学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
去年,在中南民族大学,市、镇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各界的帮扶下,王芳筹集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三楼一底的托管中心,成为全市托管中心建设的“蓝本”。
11名留守妇女找到工作
李俊彦是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前些年,她和丈夫都在外面打工。2010年,她回到家当起了留守妇女带孩子上学。
王芳开办托管中心后,便聘用她当管理员。像李俊彦一样,芳芳圆梦园的员工除保安外,11名全部为留守妇女,“解决了一个留守妇女就业,就会少一个家庭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王芳说,希望农村的留守家庭越来越少。
当然王芳聘用管理员的要求也很“苛刻”,至少高中以上文化,有爱心,能为孩子们辅导作业……
接送孩子放学上学,管理他们吃饭睡觉起床,5年来,王芳和同事们总是在深夜12点钟才能睡觉,清晨5点钟又起床了。
“哪个孩子有没有感冒,哪个孩子睡觉被子盖没盖好,每晚睡前不去把所有的细娃儿看一遍,我就睡不着觉。”王芳说,这已成为她的习惯。然而,王芳已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为众多留守儿童倾注了“妈妈的爱”,却对自己孩子关心太少。
据建南镇分管教育工作的徐琳介绍,该镇有7万多人,常年留守儿童达1600名之多。他希望以芳芳圆梦园为示范,在该镇其他两个集镇也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政府分忧,为家长解难、为留守儿童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