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关爱留守儿童 与梦想同行

中国利川网 记者 傅小棠 通讯员 邓辉

她今年33岁,从20岁开始,先后当过“代课教师”,打过工,养过猪,种过药材,事业顺风顺水,但内心始终藏有一个教师梦。2010年,她用所有积蓄在箭竹溪集镇上开办起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其价廉、放心的托管受到了众多外出务工家长的欢迎。2015年,她在多方支持下,建成利川市首个标准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取得恩施州首家留守儿童办学许可资质。6年来,她不仅把托管中心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还资助了17名单亲儿童和2名孤儿,免去的托管费用、现金和物资累计超过了6万多元。今年,她被评为市级劳模。

王芳(右五)带着孩子们效游

筹办托管,20年教师情结终圆梦

“我5岁时就上了学,由于年纪小,经常被大孩子欺负,幸好有老师的悉心关怀和保护,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王芳出生在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被寄养在外婆家,跟着一批留守儿童在山风野地里自由地长大。学生时代,她被不同的老师帮助过,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大学毕业后,农村教师紧缺,她回到家乡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这一做就是整整5年。此后,因为政策原因,王芳无法继续当“代课老师”,她先后进城打工、回家开养猪厂、流转土地发展药材,事业越做越大。

2010年,养猪厂正是红火的时候,时任建南镇党委书记的秦性兵对她说:“你教书教得这么好,养什么猪,现在我们镇外出打工的人这么多,遇见那种不讲理的人,还时常把孩子甩给政府,你看能不能开个托管中心带起,细娃没人带很造孽”。

那几天,秦性兵的话时常萦绕在她耳边。从发展事业的角度上来说,办托管中心的付出和风险可比办养猪厂、种药村大多了。但自己也曾经是留守儿童,没人关爱的日子真的是可怜,如果开个托管中心,既帮政府解决了一些问题,又能圆自己的教师梦。想了几天,王芳就答应了下来,不办其他事业了,专门办起托管中心。

王芳(左二)与孩子们一起

一诺情倾,孩子们称她为妈妈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所以明白,这个群体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都需要帮助。”王芳为解决当地留守儿童问题,花费了大量心血。

为接送孩子放学上学,管理他们吃饭睡觉起床,王芳和同事们总是在清晨5点钟就起床深夜12点钟才能睡觉。她像孩子的亲生妈妈一样,帮他们扎头发、整理书包,送他们上学。下雨天给他们送雨伞、送胶鞋、送衣服。按时给生病的孩子送药。给稍大的孩子一对一地上生理健康课……

她明白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或多或少存在“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为此,她特为孩子们争取了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学雷五明教授的帮扶,定期来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她设立一些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王芳总结出“四个一”的管理方法。即一个电话讲困难,每个孩子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记住她的电话号码,遇到困难随时打电话;一本账簿管经济,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账簿,代管零花钱;一张卡片写心事,每周给孩子发一张卡片,将自己的心事或愿望写在卡片上,尽量解开他们的心结;一份档案记成长,每个孩子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都记录在档案上,全面反映其成长。

“哪个孩子有没有感冒,哪个孩子睡觉被子盖没盖好,每晚睡前不去把所有的细娃儿看一遍,我就睡不着觉。”,为众多留守儿童倾注的“妈妈的爱”比对自己孩子倾注的爱不知要多多少,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妈妈”。她的做法得到了家长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到托管中心看孩子

扶贫帮困,感化众人助力托管

“办托管中心的第一年,我一分钱也没有赚到,但是还是想坚持下来,我相信我会想到很多解决办法,既能让托管中心运转,又能让这些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6年来,王芳的托管中心从未涨过价,每位孩子10元一天包吃包住,她不想把这份事业当作赚钱的事业,更多的是想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王老师搞托管中心赚钱不多,但资助的困难儿童却不少,张艳容托管两年半了也从未收过一分钱。”托管中心的管理员李俊彦说。6年来,她资助了17名单亲儿童和2名孤儿,免去的托管费用、现金和物资累计超过了6万多元。有的孩子一住就是两三年,从未收过任何费用。仅2016年,王芳就为10名孩子完全免费,6名孩子免一半的费用。

镇里的村干部、村民都知道她心好。家庭条件困难的家长都纷纷来找她,请她收留自己的孩子;当地村干部也时常请她收留本村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建南镇常年留守儿童达1600名之多,困难的孩子也很多,这样下去,她担心自己的托管中心办不下去,于是,她萌生了为孩子找一对一长期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的做法。

她的想法得到市妇联的大力支持,在妇联的发动下,许多爱心人士愿意对口帮扶这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

托管中心中,一位叫小怡(化名)的姑娘是一位遗孤,5岁时被遗弃,在流浪时被当地村干部发现,王芳将她收留,市开发区的田卫红和扶贫办的向慧自愿做她的“爱心妈妈”;

一位叫小进(化名)的男孩从小跟智力低下的父亲一起生活,他和父亲仅靠低保生活,性格很迟钝,在村干部的介绍下,王芳收留了他,建南镇镇长李兰主动当起了小进的“爱心妈妈”;

水田坝村11岁的小月(化名)父母双亡,是个孤儿,王芳及时与村干部联系,在新年开学时,主动将孩子接到托管中心,免费提供全方面照顾,谋道铁峰小学校长强威当起小月的“爱心妈妈”;

64岁的赵某女儿只有8岁,老伴儿在5年前因病去世,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老赵无法给予女儿生理辅导,他找到了王芳,王芳爽快地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还免了她两年的托管费用,国土局局长秦性兵当起了她的“爱心爸爸”,利川市实验小学老师李维华当起了她的“爱心妈妈”……

王芳为每一个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都建立了档案,方便爱心人士选择孩子进行资助。有了这些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王芳的托管中心开始正常运转。

“我原本只有一个妈妈,进了托管中心又有了一个妈妈,现在,我又有了第三个妈妈。”托管中心的刘远说。

在妇联的支持下,托管中心的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2015年来,在市妇联、建南镇党委政府的指引、推荐、宣传和大力支持下,共有38位“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为托管中心的38名孩子资助托管费用、现金和物资累计5万元。

每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王芳都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回报,鼓励这些孩子给自己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打电话、写信。

王芳为留守儿童的无私奉献,带动了社会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2014年,在中南民族大学及市镇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的帮扶下,王芳筹集资金1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三楼一底的托管中心,打造了全市托管中心建设“蓝本”。2015年,市妇联、文明办、团市委联合发起倡议,动员爱心人士为托管中心捐献书籍3000余册,建立“爱心书屋”。2015年,托管中心组织暑假彩虹行动,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的学生义务爱心支教。

“办好托管中心,不仅是我的一份事业,也成了我的一份责任,我已放不下。”王芳现在只想通过更多方式,让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