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
我所见到古籍关于巴蔓子墓、巴蔓子庙的记载(除《华阳国志》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宋本方舆胜览》卷六十一转载《华阳国志》关于巴蔓子故事称:施州迄今仍有巴蔓子庙。2、《明一统志》:“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於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都亭山)”(并用地图形式明明白白的把都亭山标在清江在今利川最后一段伏流的出口黑洞处)。3、明《舆地纪胜》:“巴王庙在州(忠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4、 清代道光《忠州志》:“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5、清道光《施南府志•冢墓》:“巴蔓子墓在恩施县西北都亭山。”6、清光绪《利川县志•列传》:“巴蔓子,周季人。巴国乱,蔓子为将军,请师于楚,许以三城。乱平,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绥祸乱。诚许是三城,将吾头往,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都亭山。”又“利川坟茔可考者,曰周巴蔓子墓,在县北九十里都亭山。” 传说在今白羊塘古坟林。
我所见到古籍关于蛮王冢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1、明《舆地纪胜》:“巴县西北五里前后有石兽石龟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国之君也。”又 《蜀中名胜记》称:“郡学后莲花坝,有石磷石虎,相传为巴王冢。”又,这样描述所在地重庆七星岗巴王墓室 。2、清乾隆商盘《蛮王古冡歌》:“施州城外都亭山,悬崖百丈缈难攀。上有墓门一十二,云是蛮王葬此间。高岸为谷谷为陵,古往今来几废兴。此冢亦遭人所发,但存冢木缠枯藤。当年曾作西南长,姑缯壁垒坚无两。……”3、清道光《施南府志•冢墓》:“巴公墓在恩施县南二里。俗传昔有巴国大栅王世葬于此,历年虽多,累累可辨。”又“蛮王墓在恩施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又“城西北都亭乡有岩高百余丈,岩腹有穴十二,皆藏柩之所,相传为蛮王墓。”4、清道光《施南府志•杂志》:“方洞峡口有一方洞,无路可达,只可北岸对望。其中有板,或露或隐,或整齐或参差,每见则附近居民多不吉祥。” 5、清同治《利川县志•山川》:“都亭山在城东九十里。即今之道东坪、菁口一带是也。蛮王冢在其上。”6、清光绪《利川县志•坟茔》:“蛮王冢在县西二十五里凤凰山下。相传蛮王作祟,静夜呼人,应之者辄病死。墓为土人所掘,今墓址犹存。”
结合上述记载,反复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蛮王冢、蔓子墓、巴王庙三者各有所指,不是同一概念。人们过去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统称蛮王,蛮王是泛指,不只一个,有很多个。而巴蔓子将军是专指,只有一个,不是国王或蛮王。蛮王冢是安葬蛮王的坟茔,巴王庙是后人祭祀巴王的庙宇,既不是墓也很难据此就说那里就是巴蔓子出生的地方。蛮王冢、蔓子墓、巴王庙三者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后人有的把蛮王和将军巴蔓子混为一谈,有的把蛮王冢和巴蔓子墓混为一谈,有的把巴王庙与巴蔓子出生地混为一谈,显然都是不准确的。
文献记载和文物普查、考古发现证明:在今渝东鄂西,整个清江流域、郁江流域和酉水流域各地以蛮王冢、箱子岩、櫃子岩、神仙洞、蛮王洞为名的蛮王冢很多。首先,经考证它们的产生年代最多为晋隋,最早为东汉,都不及周。所以,从时代看,它们都应该是蛮王墓,而不是巴蔓子墓。其次,从墓葬形制看,近些年来,考古发现在古巴国地域、三峡地区有典型巴人器物(如巴式柳叶剑等)出土的墓葬既有崖葬悬棺,也有土坑墓。实地考察,上述文献记载的江州“巴国之君墓”“巴王冢”、恩施“巴公墓”、“利川蛮王冢”皆为土坑墓。利川“凤凰山蛮王冢”在今利川市凉务乡官屋基后山,俗名“蛮王葬”。当地人传说:蛮王作怪害人,后被挖开,见坟中有人人马马无数,持刀荷枪,整装待发。蛮王一只脚立地,另一只脚已跨在马上,正准备列队跨马出征。墓地侧有城堡遗址,巨大条石砌成的城门城墙,多已頺败,隐于荆棘丛莽之中。商盘诗“上有墓门一十二”及《施南府志》所载“岩腹有穴十二,皆藏柩之所”,其地在今利川团堡乡大河片石板岭一带,悬崖绝壁,前临清江。崖壁上墓孔罗列,或正方或长方,皆为崖墓。大河片崖间有大岩洞名冉家岩洞,是民国时当地区长冉国英的兵洞。传说,清代其中仍有棺材存放。所以,从墓葬形制上看,周之季世的蛮王墓和巴蔓子墓的形制既有可能是崖墓,也有可能是土坑墓。蛮王和将军不能混为一谈,崖墓和土坑墓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华阳国志》所载巴蔓子故事,是一个文化记忆。人物事件言之凿凿,但巴蔓子究竟姓什名谁?生在哪里?葬身何处?却有待查考。巴蔓子故事最早见于晋《华阳国志》:“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於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作者东晋常璩,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人,曾为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熟知乡国旧事,时人称为“蜀史”。古人评价说:“其著作闻见真切,搜罗详瞻,考核精严而流誉史苑”。古今学者对他的上述记载一直认为是可信的,至今尚无异议。认真学习上述记载,我们看到:常璩所记巴蔓子其人、许楚三城、刎颈保国等事件是清楚的,是可信的。时间“周之季世”和地点楚王“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巴国葬其身”是未定的,是待考的。
巴蔓子究竟姓什名谁?有的说“巴蔓子是以国为姓,姓巴名蔓子。”有的说“他是巴国的将军,巴是他的国籍,蔓是他的姓,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是可能的。
巴蔓子究竟生在哪里?有人说,巴蔓子出生忠州,忠县人。其夫人姓萧,家在丁房阙巴王庙。我个人认为:首先,巴蔓子出生地无任何文献记载。查阅《萧氏族谱》,萧姓始于汉代萧和。萧夫人原名“土主娘娘”,不是巴蔓子夫人。“阙”是汉代标志性建筑,丁房阙是后人修的,周代忠县有无阙类建筑,有待查考。一个在周之季世就刎颈保城了的巴蔓子将军,不可能娶一个住在由后人修建的汉阙建筑的汉代女人为妻。其次,以唐太宗依巴蔓子、严颜 “地边巴徼,意怀忠信” 故事,攺临州名忠州,“巴王庙在州东一里”,巴军军营“巴扎营”在巴岭村二组,三月祭“土主”“巴王”庙会,和巴王台、丁房阙、萧公殿等建筑为依据,把土主庙、巴公庙、蔓子庙混为一谈是不准确的。说巴蔓子的夫人是土主娘娘萧夫人,其家住在丁房阙巴王庙,显然也是把巴王、土主和将军混为一谈,时间先后错置,把汉代才有的萧姓、萧姓夫人和阙类建筑的时间提前附会至周之季世,其结论当然也是值得进一步考察研究的。
巴蔓子究竟身葬何处? 《华阳国志》所载巴蔓子故事在上录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巴蔓子墓地有重庆莲花池、忠州“治西北一里”和湖北利川都亭山三处。有人以没有考古发掘实物出土为由,断定以上三处墓地“均属附会不可信”。我个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几千年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古代坆茔难觅或被毁的历史悬案很多。巴蔓子墓地至今没有找到考古发掘实物证据事出有因。甚至今后永远也找不到考古发掘实物证据,也是大有可能,不足为奇。同时,文献、传说中的时间、地点、故事和山川位置,也都应该是考证巴将军墓地的证据,不能忽视。论证巴蔓子墓地,考古发掘实物只是证据之一,但它绝不是唯一的证据。如果我们只把考古发掘的实物作为唯一证据,用以判断巴蔓子将军墓的有无,我个人认为是不全面的,是有失偏颇的。
第三、在无考古发掘实物证据之前,巴蔓子将军葬身地在今湖北利川白羊塘清江源头都亭山下古坟林(陵),是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一些文献和传说把巴蔓子将军葬身地定在今利川清江源头都亭山下,是以所葬地的名山大河为标志和落穴点的。清江源亘古不变,都亭山名最迟不会晚于后周。如前所述,《水经注》之所以把清江(夷水)源头记错,是因为清江县内陂湖梗阻,地辟恶蛮,郦道元未能进入今利川内地考察的原故。《明一统志》、清道光《施南府志》、清同治《利川县志》之所以把巴蔓子葬身地记错,是因为历史行政区域变化,亭州由今利川城西白羊塘东移至今利川城东官渡垻以及编者层层因袭《水经注》夷水源头记载的原故。
著名民族史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蔓子注中论证指出:“巴蔓子事,盛传至今。群书皆据《华阳国志》,不知常氏何据。由其文格,知其出于谯周《巴记》。云“周之季世”,不及年度,盖亦民间传说之言也。其事,当出于巴王已都阆中之后。江州以东地面,只留王族重臣镇之。蔓子所镇地近于楚。有叛乱时,为距巴都已远,故缘世婚,求助于楚。其许楚三城,仍当请之于巴王。巴王不许,故蔓子以头谢楚王也。今重庆市夫子池有巴蔓子墓碑,固是后人妄造。蔓子所治,不当是江州。江州有乱,巴王自能平之,不至求助于楚。《明一统志》谓巴蔓子墓在施州卫都亭山。全引《常志》文而窜乱其末云:“楚王以上卿礼葬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都亭山,《清一统志》云:“在(恩施)县西北二百里。杜佑《通典》定为夷水所出。”《明一统志》称其崇岗深麓,映带左右,下多良田广圃,”则当是今利川县西七岳山麓之名胜处也。其地距万县最近。在秦以前为朐忍盐行区。疑巴蔓子所镇即是朐忍。其叛乱区即在施南。所许三城在施南区。故施南人传有其墓。惟古为夷地,开化迟,故民间传说之可靠性反较巴地为多。”
巴蔓子墓地古坟林(陵)现为利渝高速服务区
《华阳国志﹒巴志十》载:巴郡“东接朐忍。西接符县。南接涪陵。北接安汉、德阳。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这段记载说明,巴蔓子故事的时间应在巴王已都阆中之后。今利川都亭山(小山)与齐岳山(大山)之间原有古盐道西南联今石柱、忠州,东北联三峡岸云阳、奉节,其地应为巴国与楚相邻之将军巴蔓子镇守前沿阵地。
利川周属巴国。战国至秦,时巴时楚。汉属朐忍南浦。晋隋属清江。唐宋以降,土司逐渐形成,各霸一方。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乾隆元年建利川县,“其县境奄有前明忠路、忠孝、施南、建南、沙溪五土司,上下支罗及施州卫都亭里地”。多次实地考察,今利川西之七岳山古名大山,小山古名都亭山。都亭山山麓龙洞湾是清江(夷水)的发源地。七岳山与都亭山之间的小盆地柏杨塘村是古亭州旧址,古白羊塘集镇是古亭州的政治军事中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汽管路时曾在今柏杨塘鱼泉口一带出土青铜器和唐三彩瓷枕等文物,应可作为古亭州旧址的旁证。七岳山与都亭山之间有东北至奉节云阳西南至石柱忠县大谷地,从古至民国有石板官道一条,应是周之季世巴蔓子将军与楚相邻的前沿阵地和盐运大路。传说当年巴将军用铁瓦盖成的将军洞府李子洞,今天仍然在都亭山下守候。传说当年巴将军守望故土的望祖山,今天仍然在七岳山与都亭山之间屹立。传说当年巴蔓子将军葬身地古坟林(陵),今天虽已被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但它的美名仍然在广大土家儿女心中铭记、流传。
几点体会
一、和自然对话是艰苦的,需要耐力和毅力。和古人对话是艰难的,需要耐心和细心。要弄清古代遗留的问题,我们只有以文献为前导,深入实地考察,既看清事物的过去,也看清事物的现状和它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我们才能逐步接近真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巴蔓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几千年来在古巴国区域内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的地方为他竖碑修墓,有的地方为他建庙立屋,甚至有的地方还为他娶妻贺节。我个人认为,所有这些都说明巴蔓子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都是人们崇尚爱家爱国英雄情绪的具体表现和有效传承。几千年来,特别是在今重庆、忠州、利川三地对巴蔓子的英雄崇拜已经相沿成为一种风俗,已经成为一笔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鼓舞人们不怕牺牲,忠心保国地巨大精神。因此,上述三地的各种具体作为和说法,无论对错,都是对巴蔓子忠义精神的传播和传承,都是无可厚非的。
谭宗派2019年7月19日星期五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