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
都亭山一带
查阅古籍,关于都亭山和亭州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1、《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注》盛弘之《荆州记》曰:“昔廩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案: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 2、《隋书•地理下》“清江郡,后周置亭州,大业初改为庸州。统县五,户二千六百五十八。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开皇初郡癈,大业初置清江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癈州,省清江入焉;清江,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癈,五年置清江县,大业初州癈。有阳瞿水;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建始,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开皇初郡癈,五年置县,大业初州癈。” 3、唐《通典•州郡十三》:清江郡。施州(今清江县)。春秋巴国之境。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秦属南郡,二汉因之。后周置亭州及业州。隋炀帝初,并置庸州,寻废,置清江郡。大唐为施州,或为清江郡。领县二:清江(今县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廪君乘土船於此)。建始(汉巫县地)。“清江县有都亭山,夷水所出”。4、宋本《方舆胜览•施州》都亭山:“后汉《南蛮传》,江夷水出西都亭山,盖此山也。隋书云:后周置亭州以此山为名。” 5、《方舆胜览》引后汉《南蛮传》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江夷水出西都亭山。”6、《明史•地理志》:“施州卫北,有都亭山。”7、清乾隆《石柱厅志》:“厅境无地不山,土人只呼大山坪为山,东西绵亘五百里。自大山坪东北至大丫口,分为两山:一曰大山,即七药山;一曰小山,即都亭山。”8、 清道光《施南府志•疆域》:利川县“都亭山在城东与恩施县相连。”“清江一名夷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罗锅堰。”9、清同治《利川县志•山川》: “清江之水自利发源。”“都亭山在城东九十里。与恩施界相连。”“与金字山相望,即今之道东坪、菁口一带是也。”10、清光绪《利川县志》载:“考利川县,置于我朝雍正十三年,其县境奄有前明忠路、忠孝、施南、建南、沙溪五土司,上下支罗及施州卫都亭里地。……利川县西小山为清江水源所出,县治以西称为都亭里,可证县西小山即都亭山。”“西有亭州故城,遗址在旧卫城西一百八十里,当即亭州旧治。”“利川,山国。其西,自蜀之石柱入境者,曰都亭山,曰七药山。”“县境都亭山,名最古。其山出自石柱大山坪。自石门坎又东十里,其下曰白杨塘,有洞,曰檀香洞。其水入洞中,伏流四十里,至龙洞沟,为清江水源。故知小山为都亭山也。白杨塘有六角石,高十余丈,广数丈。……”
反复阅读上述文献记载,使我清楚地看到:清江郡(后周所置亭州即清江郡和庸州)。有五县,除巴山开夷建始三县外,盐水县、清江县(含施州)都在古清江郡清江县范围之内。石柱沿革称其晋属施州,其地当然也在古清江县范围之内。后周设亭州,因都亭山而得名。从汉至清我所见古籍10条记载中(含清乾隆《石柱厅志》、清光绪《利川县志》)有七条都把都亭山清江源和亭州故址定在清江郡(县)今利川县之西柏杨塘,只有《明一统志》、清道光《施南府志》和清同治《利川县志》3条把都亭山清江源定在今利川县之北罗锅堰或利川县东道东坪。显然,后三条记载是不准确的。
时近则易明,地近则易查。结合多次实地考察,证明从汉至宋古籍所载都亭山清江源位于古清江郡(县)今利川县西、《石柱厅志》“一曰大山,即七药山;一曰小山,即都亭山”,清光绪《利川县志》“西有亭州故城,当即亭州旧治”等记载是完全正确的。至于亭州旧址,很显然应在古盐水县范围之内(即黄世崇所论证的清光绪利川县治所之西柏杨塘一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气管道时,民工曾在今利川柏杨塘鱼龙一带挖出唐三彩磁枕两件(今一件保存在州博物馆,一件丢失)、铜器铁器多件(卖给了廢品收购站)的意外发现,我觉得也可作为亭州故址的旁证。
至于《明一统志》、清《施南府志》和同治《利川县志》为什么会把都亭山清江源的位置记错?我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明一统志》、清《施南府志》的编者没有进入今利川内地实地考察,清同治《利川县志》编者实地考察不够深入。只知其东之小溪河,不知其西之檀香洞龙洞湾。二是亭州设立的时间很短。三是唐宋以后,今渝东鄂西地区几乎全为土司盘据,文化记载缺失,历史形成断裂。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历史朝代的不断变化,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名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晋至宋,今石柱东部(西),建始全部(东),今奉节之吐祥(北),今咸丰全部(南),长期都属古清江县施州辖区,范围很大。从宋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利川建县,古清江县施州区域内长期为石柱、龙潭、建南、忠路、沙溪、忠孝、施南、上下支罗峒等土司分据,直至明嘉靖龙潭安抚司支罗峒黄中叛乱被平,设支罗屯和支罗百户所,亭州和清江县施州位置(今名都亭)及其区域才明显变化和东移,这正是《明一统志》清《施南府志》以及清同治《利川县志》把都亭山错记在今利川东北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当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沿用《水经注》关于清江源的记载,以及清江县疆域变化,亭州位置东移等事实,正是《明一统志》之所以把清江源都亭山的位置搞错,明确记录在古明代施州卫之东北,今利川清江三明三暗出口黑洞锣锅堰一带;清同治《利川县志》之所以把都亭山的具体位置搞错,明确记录在明代施州卫之西今利川东道东坪小溪河一带的重要原因。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