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结缘:非洲摩洛哥考察见闻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牟联文

金利茶业在摩洛哥的独资实体发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11月24日,我有幸借利川代表团出国访问的契机,从北京乘机,经迪拜中转,历时15小时30分钟,抵达北非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一探虚实。

摩洛哥印象

虽是第一次到摩洛哥,但我对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却一点不陌生。这主要缘于老电影《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的巨大影响力,在我心里种下了一根草。

卡萨布兰卡又名达尔贝达,是摩洛哥的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卡萨布兰卡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商业也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

抵达卡萨布兰卡穆罕默德国际机场,已是当地时间11月25日中午时分。下飞机之前,阿联酋航空的空姐给了我们一张落地签信息表,只需填写好个人基本信息和目的地住址及联系方式即可。

2016年以前,国人前往摩洛哥得到签证十分不易。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在摩洛哥的华人只有约2000人。2014年,金利茶业首次到摩洛哥参加马格里布国际食品展,最难的还是在签证上。2015年初,为了返回摩洛哥注册企业,金利茶业先头部队历尽了千辛万苦才再次进入摩洛哥开展工作。

2016年5月,应国家主席习近平盛情邀请,摩洛哥王国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随后,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也为中国企业赴摩洛哥投资提供了便利。

走出航站楼,外面阳光明媚,碧空万里。虽是冬季,却一点也不冷。卡萨布兰卡濒临大西洋,全年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仅400毫米,且雨季主要在冬季。我们抵达的前一天,降雨刚刚停止,赶上了好天气。在摩洛哥的几天时间,每天都是晴天,方便了出行。

在华夏茶叶仓库考察

摩洛哥华夏茶叶公司的张代泉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清瘦、干炼,一口流利的外语,这位多年在外闯荡的土家汉子,拥有30年的外贸工作经验,目前任华夏茶叶公司总经理。

在机场歇息了一个小时,由中国茶叶进出口商会秘书长蔡军先生率领的中国茶叶代表团顺利抵达。随后,我们登上旅游大巴,向卡萨布兰卡市区进发。

摩洛哥人口75%为阿拉伯人,20%为柏柏尔人,后面要讲的阿斯黛布(ASTAIB)家族,就是柏柏尔人的杰出代表。摩洛哥人习惯称其家族、公司和品牌为ASTA(阿斯达)。受宗教及地形影响,卡萨布兰卡并没有高楼大厦,建筑以阿拉伯风格为主。

汽车进入卡萨布兰卡市区,一路左转右转,最终我们在毗邻大西洋海岸的一家酒店下车入住,这家宾馆跟城市同名。下午三点,蔡军先生召集代表团全体成员开会,讨论代表团跟摩洛哥茶叶协会蹉商茶叶农残标准问题和在摩期间的行程。

两大家族

11月26日,利川代表团考察了卡萨布兰卡城市建设及风土人情。我们在远处观瞻了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该寺毗邻大西洋海岸,耗资5亿多美元才建成,是摩洛哥王国的最高建筑,其大殿和广场可同时容纳10.5万穆斯林祈祷。

考察当地风土人情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当地清真寺多,咖啡馆多。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村或社区,都有一个清真寺,而且肯定是最高最醒目的建筑。摩洛哥99%以上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严禁饮酒。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中国茶早在14世纪就传入了摩洛哥,其饮茶之风甚至胜过茶叶故里。

喝茶和咖啡,是摩洛哥人每天生活的必备环节。在城市的每个十字街口,总会找到一间咖啡馆。当地的老人喜爱靠在咖啡馆的窗前,品着一杯咖啡或茶,一坐大半天,回味人生的过往。

张代泉先生在摩洛哥生活了几年,对当地情况更加熟悉,除了我们注意的几个特点外,摩洛哥还有晴天多,得益于地中海气候,当地晴天特别多;富人庄园多,贫富悬殊是非洲国家的共性;节日多,摩洛哥节假日多,如宰羊节,法定两天假日,一般放假1-2周,每年斋月,全社会整月都处于半工作状态,所以摩洛哥人生活十分悠闲,节奏很慢。此外,随着中摩两国经贸日益密切,学习汉语、向往中国的摩洛哥人多,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

利川代表团为阿斯达家族赠送礼物

26日晚,ASTA家族邀请代表团在其庄园共进晚餐。庄园位于卡萨城郊,距酒店约1小时车程,占地百余亩。为了当天的宴会,ASTA家族专门在其庄园内搭建了一个临时餐厅,可容纳百余人同时就餐。

ASTA家族创始人阿哈迈德·阿斯黛布(Ahmed ASTAIB)出生于1945年,他的儿子们均被列入SOUSS富豪榜名单。他是摩洛哥第一个从哥伦比亚、巴西、洪都拉斯和科特迪瓦进口绿色咖啡的人。1973年,他通过Cafés Sahara(撒哈拉咖啡公司)开始从事进口咖啡生意。

ASTA家族在Taroudant的ait abdellah山区很有名,在摩洛哥有8万个咖啡和咖啡衍生品的销售点。它通过签署独家经销合同,开发La Paza(拉帕扎)等意大利品牌的市场。2005年,它建立了一个名为Mondial Expresso(蒙代尔意式咖啡)的连锁咖啡馆,其中一间就开在摩洛哥最大的购物中心摩洛哥茂(Morocco Mall)。

如今,ASTA家族拥有四家专营咖啡和茶叶生意的公司,已成为实际掌控摩洛哥咖啡和茶叶生意的最大商家。撒哈拉咖啡公司是摩洛哥最早进口咖啡豆、从事咖啡烘焙、加工、包装及销售的知名公司,旗下咖啡品牌 ASTA(阿斯达)是销量最大的摩洛哥本土顶级品牌;Inducaf(饮度卡福公司)是摩洛哥名列前五的知名茶叶公司,从事茶叶进口、包装及销售业务,旗下品牌Bellar(水晶杯)是摩洛哥顶级茶叶品牌之一;Benlafkih(本拉夫盖公司)是摩洛哥名列前三的知名茶叶公司,从事茶叶进口及销售业务,旗下品牌Violon(小提琴)是摩洛哥顶级茶叶品牌之一,2017年,ASTA家族收购该公司,将其品牌及业务全面纳入旗下。

ASTA家族长子Mohamed Astaib现任摩洛哥茶商联合会副主席,也是联合会换届候任主席。

27日,利川代表团乘车三小时,赴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考察。马拉喀什坐落于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有“南方的珍珠”之称。马拉喀什是柏柏尔语,意思是“神域(Land of God)”。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造就了摩洛哥宜人的气候,这里花木繁茂,风景如画,有“北非花园”美称。

27日晚,摩洛哥拉吉(RAJI)家族借新品发布之机,在摩洛哥MALL邀请代表团共赴晚宴。摩洛哥MALL是摩国最大的购物广场,也是全球第五大商场。当晚,当地柏柏尔民间艺人表演了原生态歌舞,展示出摩洛哥人热情好客的一面。

拉吉家族哈吉·哈桑·拉吉是苏丹(SULTAN)茶的创始人,他在1936年刚开始用al arch品牌进行交易茶叶时,便显现出远见卓识。拉吉家族持续经营茶叶直到1958年,随后茶叶被国有化,摩洛哥政府成立了国家茶叶和糖办公室(onts),该办公室垄断了相关产品的进口、包装、储存和分销。1993年,市场恢复自由化,创始人的儿子哈米德·拉吉创建了达曼迪斯公司,专门分销消费品,并恢复了茶叶生意及其品牌SULTAN。现在100%从中国进口原料,在摩洛哥布什库拉现代化的工厂进行包装。1997年,在“重生”4年后,苏丹通过电视荧屏插播广告,开启家族品牌传播战略。

拉吉家族把创新和沟通作为他们的发力点,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发了高端系列产品,名为MoulAtay(穆阿塔伊),由苏丹·安纳菲丝珠茶和苏丹·阿拉蒂克丝茶两个品种组成,因其具有既强烈又芳香的口感和香气,一度占领了摩洛哥32%的茶叶市场份额。2000年代,该集团继续实施投资及产品组合多元化战略,又有了快消茶袋等新茶产品,给市场提供了新的消费趋势。健康和福祉也是苏丹战略的核心,他们推出健康与自然系列,提供由摩洛哥100%天然植物制成的草药茶。苏丹还因其创造力而获奖,当选为“摩洛哥人最喜爱的品牌”。2014年,SULTAN创新包装视觉感受:在包装上可以阅读关于茶叶的起源,进食不同种类的食物搭配,并给出每天饮茶的参考量。

自2000年以来,苏丹在法国开设了分销办事处,摩洛哥茶开始向法国进军。如今,该品牌已出口到欧洲、中东、加拿大、美国和非洲,并打算在全球发展其网络。

拉吉家族旗下也有四家公司,涉及茶叶、咖啡、房地产,家电以及水果谷物等领域。其旗下的Marocaine des Thés et Infusions(摩洛哥茶和草本茶)公司,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帝冠公司,是摩洛哥最大的茶叶公司,年销售茶叶一万多吨。其品牌SULTAN(苏丹)是摩洛哥当之无愧的第一号茶叶品牌,产品不仅销售摩洛哥全境,还外销欧洲、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拉吉家族领导人Hamid Raji(哈米德·拉吉)现任摩洛哥茶商联合会主席。

摩洛哥不产茶,却是世界上绿茶进口最多的国家,其中98%来自中国。中摩建交60年来,一直是友好的贸易伙伴,两国茶叶界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每年出口摩洛哥绿茶超过6万吨,阿斯达和拉吉家族只是该国从事茶叶贸易最具代表性的商家。

作为中国首家落地摩洛哥的茶叶企业,华夏茶叶公司很早就与两家族有所交往,尤其是阿斯达家族,与华夏茶叶有较为密切的业务往来。

当地民间艺人表演传统文化节目

香甜薄荷茶

几天的考察中,摩洛哥人对茶叶的爱好,给利川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人说,自己身体里的一半是绿茶,足见茶叶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地位。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我本人对两顿晚餐的菜肴无法品头论足,但能感受到两大家族对华人的友善和热情。尤其难忘的,就是那香甜可口的薄荷茶。

数百年前,茶叶沿着丝绸之路穿越阿拉伯世界,来到摩洛哥。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当地饮茶之风已经超越茶叶的故乡中国,而且更讲究排场,饮茶已成为摩洛哥文化的重要部分。

摩洛哥地处撤哈拉沙漠周边,天旱少雨,北非人又以肉食为主,缺乏瓜果蔬菜,因而尤其需要喝茶,以解渴、去腻、消食、增加维生素。再加上伊斯兰教禁止饮酒,饮茶才得以普及。

茶叶在摩洛哥成为居家必备的消费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大约在19世纪初,只有“有闲阶级”才能享用茶;在1830—1860年间,茶的消费逐步推进到城市各阶层;1861—1878年,饮茶之风刮到农村;1879—1892年,茶叶消费遍及整个国家。之后,茶就成为风靡全国的大宗消费品。

中国人饮茶,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品的是茶叶原香味。摩洛哥人喜好中国的绿茶,尤其是眉茶和珠茶。喝茶的方式,有冲饮,也有煮饮。浓浓的茶汤中加入方糖和薄荷叶(或薄荷汁),三者交融一体,称为“薄荷茶”,饮后提神解渴,全身凉爽,堪称国饮。

如同中国有茶艺,摩洛哥人喝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为很讲究卫生,所以在喝茶之前,必须先用沸水迅速冲洗茶叶,这道程序的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苦味和灰尘;然后将洗干净的茶叶放入茶壶里,并将洗好擦干的薄荷叶叠好放进茶壶,上面压一大块糖,然后再放到炉子上加热几分钟之后放回银托盘里,晃动茶壶,让薄荷的香气和茶的滋味充分融合。倒茶给客人,一般只倒半杯。

摩洛哥人喜欢喝甜茶,一壶水中要放8到10块方糖才行。而且,最正宗的摩洛哥薄荷茶不是放方糖,而是放摩洛哥本地的糖。这种糖块的形状如同一支雪茄,上端细下端粗,一块大概有2公斤重。泡茶之前,妇女们用一个小锤子把巨大的糖块敲碎,装入糖罐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糖,才能做出最好的摩洛哥薄荷茶。

由于摩洛哥终年炎热,所以摩洛哥人总会在茶壶中放一大片薄荷叶,起到消暑的作用。最后盖上茶壶,静待几分钟后,便可饮用。冲泡第二、第三次时,注意补充茶叶和糖。一壶茶通常可以冲泡三次,嗜甜的摩洛哥人需要茶叶与白糖的比例通常为1:10。

现在摩洛哥的年轻人会喝咖啡等饮料,但是年岁稍长一些的摩洛哥人早餐就是一两片面包和茶。他们用面包蘸点蜂蜜和橄榄油,然后喝上一杯茶,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在工作疲倦的时候,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喝茶。

机遇与挑战

我在《硒茶进军非洲》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利川金利茶业全资海外公司摩洛哥华夏茶叶公司艰难创业、品牌推广以及各方关注的情况,也介绍了硒茶进军非洲的机遇,这里就不再累述。

2015年,摩洛哥茶叶进口关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大包装茶叶进口关税降至2.5%,3公斤以下小包装茶叶进口关税升高至32.5%。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实质上是市场竞争和垄断引发的变革。大包装其实就是原材料,小包装一般多为成品茶。这意味着供应摩洛哥市场的茶叶将转变为大包装产品,销售包装加工这个环节只能转移至摩洛哥本土完成。金利茶业当年反其道而行之,挺进摩洛哥,无疑是一步险棋。好在,现在终于闯过了创业初期,站稳了脚跟。

中摩茶叶贸易多年,为什么其他中国茶叶企业没有进军摩洛哥或其他非洲国家,而让独处山区、中等规模的利川金利茶业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其中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首先,茶叶原料出口是中国传统贸易方式。从基地建设到制成茶叶原始成品,中国茶企就完成了产业链的全部任务。除了国内名优茶进行小包装品牌化营销外,大宗茶叶出口商品均是茶叶原材料。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国外的孤立无援,让无数中国茶叶企业“想都没想过去国外立足”。

其次,沿海地区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垄断,让内地茶企长期找不到出路。多年来,恩施绿茶直接出口量甚微,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供应原料给国内出口厂商,经过拼配其它地区的原料后间接出口,比如浙江、安徽等传统出口大省大都采用这种模式收购恩施地区茶叶原料。在出口方面,浙江多年占有摩洛哥市场90%的份额,一直占据该市场绝对的垄断地位。恩施只沦为重要的优质绿茶原料出口的供应基地。浙江商人唐某一年出口创汇达9000万美元以上。去年全年,中国对摩出口茶叶7.5万吨,金额约2.3亿美元。

第三,内地产业短板制约了茶产业的良性发展。仍以恩施硒茶为例,长期以来,因专业人才匮乏,缺失对国际市场的深刻认知和良性互动,我们始终找不到直接介入消费市场的门路,在产品成型、品质标准的确立、客户和消费群体的培养,以及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等方面历来没有话语权,“为他人作嫁衣”,这是恩施绿茶长时期处于被动局面,很难有效扩大规模,无法真正意义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及茶产业综合效益的瓶颈所在。

发展茶叶产业,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拼命发展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茶叶基地。各级政府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基地规模上,而忽视了产业终端即市场的重要性。头重脚轻式的产业发展,造成的结果是基地规模严重过剩,国内同行自相“残杀”。

近年来,茶叶出口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和少数无良商家不择手段地恶性竞争,导致茶叶品质逐年恶化,市场鱼蛇混杂,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给中国绿茶的正常出口和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2014年11月,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及中国茶叶进出口商会在杭州召开全国珠茶、眉茶出口协调会,通报了摩洛哥进口当局为整肃假茶、劣质茶叶泛滥现象,将参照欧盟标准对进口茶叶增加四项农残检测指标。这几年,中国茶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浙江等地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第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产品质量是关键。摩洛哥人对茶叶的拼配十分讲究,一般人难以掌握。虽然中国是摩洛哥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但在北京从业14年的白德先生始终坚持使用从摩洛哥带来的茶叶。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叶的拼配口感和香气有所差别。在摩洛哥期间,当地茶叶协会曾送给我一小份茶叶,打开袋子,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中国茶讲究的是茶叶原香,摩洛哥茶叶却是混合型的香味,其中还包含花茶香,这或许就是摩洛哥茶的“核心技术”。

摩洛哥人喜爱中国绿茶,其中以珠茶和眉茶为主。华夏茶叶耕耘数年,才终于找到改进眉茶香气不足,耐泡程度差的办法。其母公司金利茶业已引进新设备进行生产。

此外,企业资金和人才的储备也是走出去的两大重要因素。没有资金,产业就难以为继,没人才,产业就无法走远,更不可能做大做强。

全州拥有茶叶基地144万亩,利川拥有茶叶基地23万亩,一直以来,我们收获以春茶为主,夏秋茶的利用率非常低。让广袤的夏秋茶变废为宝,让茶叶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助力脱贫攻坚,这是摆在决策者和企业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