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2017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攻坚精准扶贫和决战全面小康,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呈现三稳三进三好

(一)“稳”的格局更加巩固。

经济增长稳。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9%,其中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招商引资同比增长11.6%,直接利用外增长195.9%;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3%、10.0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8、25.3%。

产业发展稳。一是农业发展稳。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3.94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22亿元,增长3.8%,全市粮食总产量34.22万吨,较上年增长2.84%。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建立高山绿色蔬菜产业带、团堡优质山药基地、建南优质黄连种植基地、郁江流域生态茶叶产业带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46万亩,建成特色专业村136个,培育龙头企业58家。全市药材面积15.2千公顷,茶叶面积14.57千公顷,蔬菜面积40.05千公顷;全年生猪出栏77.21万头,牛出栏3.24万头,羊出栏7.78万只,家禽出笼303.68万只。二是工业增长稳。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34亿元,增长6.6%。全市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83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6.1%,增速快于全州4.4个百分点。全市风电、水电生产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电力产业实现综合产值7.55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水电产值3.09亿元,风电产值4.46亿元,风电同比增长20.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家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规上企业利润的69.23%。三是服务业发展活跃。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0.89亿元,增长9.0%,拉动GDP增长3.7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2%,其中,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5.7%,特别是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市场程度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7.5%,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服务不断拓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229万人次、70.1亿元,分别增长22.9%、18.2%。

民生保障稳。一是就业形势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037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1.99%,失业再就业96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19.99万人,其中新增 3400人。二是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2%。三是民生扶贫力度稳步提升。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1.74亿元,增长18.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65.4%,科技、文体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主要民生领域支出加快。民生实事推进有力,全年完成精准脱贫27个贫困村出列、7029户22386人脱贫。农村危房改造2267户,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539户。四是全社用电稳步增长。全市全社会用电量73189 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4%。五是金融行业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40.78、147.58亿元,分别增长14.8%、25.3%。

(二)“进”的动能更加充沛。

改革稳步推进。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初的30.16:27.56:42.31调整为28.79:28.04 :43.17 ,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去杠杆有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4亿元,增长51.9%,主营业务成本较上年下降3.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较上年下降31.7%。全市1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7亿元,增长13.7%,营业利润2728万元,增长47.6%。其中6家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541万元,增长20.2%,营业利润4215万元,增长75.6%。三是新动能逐步蓄积,全市新进“四上”企业12家,较上年增长50%。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9589万元,增长9.0%,为经济转型提质注入活力。

投资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22亿元,同比增长18.2%。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对利川贫困地区投资力度加大,完成中央项目投资12.27亿元,是去年的近5倍,为近五年最高。从行业来看,服务业投资形势较好,全年第三产业投资104.26亿元,增长16.1%。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务领域投资同比增长4.8%。房地产业投资42.27亿元,与上年持平。工业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62亿元,增长35.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40.2%。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9.20亿元,增长28.3%,占所有投资比重36.7%。从经济类型看,随着效益和利润的不断提升,民间企业发展和投资的信心增强,实现民间(不含房地产)投资31.36亿元,增长12.3%,其中私营企业投资增长18.6%。

消费稳中求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5亿元,增长10.9%。其中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增长11.3%、10.9%。受旅游发展带动作用,住宿、餐饮行业发展形势向好,实现增加值3.07亿元,较上年增长6.1%。消费方式发生巨变,微信支付、银行卡消费、信用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应用得到推广和普及,全市居民贷款中,短期消费贷款额达3.99亿元,增长16.1%。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城乡消费差距日益缩短。农村消费24.53亿元,增长10.8%,城镇消费73.65亿元,增长10.9%。农村消费与城镇消费增速较上年缩小0.5个百分点。

(三)“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经济指标排位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州第2位,比上年前进4位,是近五年全州排位最靠前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州第2位,比上年前进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第4位,比上年前进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方一般公共预增速均居第5位,与上年持平;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幅居第1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幅全州居第2位,较上年前进3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居全州第3位。

居民收入持续向好。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达到15076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711元、9473元,分别增长9.43%、10.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州0.21个百分点,“两个收入”增速都跑赢了GDP。

财税质效稳步向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9.02亿元,增长14.9%。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税收收入7.14 亿元,增长9.8%。全市财政总支出80.28亿元,增长3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78亿元,增长25.8%,其中民生支出增长18.3%,占财政总支出比重65.4%。

二、2017年经济运行的问题

2017年,全市各级各部门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全市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需引起重点关注。

(一)实体经济较难,动力转换不快。从工业来看,一是工业一直是我市的短板,在三次产业中仅占28.04%,低于第一产业0.7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退库”压力增大。规模以上企业停产较多,2017年共5家规模以上企业停产,下拉规上工业总产值1.29亿元,拉低总产值绝对额下滑3.6个百分点,给全年工业增长带来较大压力,年底退库程序中,3家企业将予以退出,加上由于产值不达标需要退出的企业,年底退库企业预计超过10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整体规模缩水严重。从商贸业看,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少,规模小,全市限批发业仅有2家,拉动限上批发业增长动力不足。从营利性服务业看,服务业企业总数少,行业门类不全,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家,占四上企业24.5%。其中,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我市14家,占四上企业12.7%。从高新技术动能转换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3家,高品企业仅1家,仅占规上工业总家数的6.6%。

(二)内生动力不强,发展要素不足。受施工项目减少、新开工项目不足、重大项目支撑缺乏、在建项目进展不快等因素影响,全市投资增速放缓,增长后劲缺乏。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不够,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26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 129个,较上年减少8个,下降5.8%。房地产投资放缓。全年房地产投资42.27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消费培育不够,回升动能不足。全市消费品市场虽然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2017年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是行业发展结构布局单一。2017年全市5家汽车零售业累计零售额2.39亿元,同比下降0.05%,占全市限上零售业累计零售额的23.7%。单一的市场结构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例如当前汽车市场相对趋于饱和,对全市限上企业零售额增速放缓影响明显。二是住宿餐饮企业综合实力不强。近年来利川纳凉旅游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与之配套的消费设施、服务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星级宾馆数量少,部分酒店开业时间较长,设施设备陈旧,综合购物、游乐休闲场地少,游客的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带动限上商贸增长效果不明显。

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8年,利川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撸起袖子,稳扎稳打,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确保粮食生产高质高产。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租赁转让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盘活土地价值,激发农村农业发展活力。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借助全域旅游,民宿纳凉旅游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创优农产品价值效益。

(二)着力推进民生实事,加快惠民保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努力提升保障水平。重点加大财政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逐步拉近城乡收入差距。大力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投资借贷环境,出台创业扶持基金、创业借贷等优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个体企业、新型服务企业发展。

(三)积极培育新要素新增点,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培育园区产业,不断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引进一批附带性强的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体系建设,抢抓“营改增”对企业发展的红利机遇,重点发展一批产业链,巩固和稳定现有规模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入规,及时开展企业入规调查摸底,培育有特色的实体经济入规入统。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依托全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中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等行业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改造提质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效升级,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二是着力壮大新型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技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严格用地审批,严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准入的审批,确保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四是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利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以民宿旅游为依托,以精准扶贫、六城同创为契机,抓好水、电、气、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自助游、亲子游、生态游、民宿体验游、生态养生游等新兴新型旅游业态,鼓励旅游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以旅游带动现代信息、物流、文化、教育、健康等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