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利川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年初制定的农村工作目标,科学应对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变化,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一、基本情况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1189万元,同比增长5.2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0043万元,同比增长5.28%,其中农业193409万元,增长4.84%,林业14201万元,增长6.46%;牧业97954万元,增长5.92%,渔业3380万元,增长6.22%;农林牧渔服务业1099万元,增长6.88%。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1、粮食生产小幅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2千公顷,实现粮食产量37.28万吨,同比增长0.8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1.65,产量13.03万吨,增长0.95%,玉米播种面积29.79千公顷,产量14.23万吨,增长0.90%。薯类播种面积41.81千公顷,产量8.81万吨,增长0.59%。

  2、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3.39千公顷,全年茶叶产量14500吨,实现产值4.34亿元,全年茶叶出口300多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茶叶企业16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87家。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7.78千公顷,产量74.35万吨,实现产值9.22亿元;新建莼菜基地2880亩,山药基地2万亩。

  3、畜牧业有升有降。全市生猪出栏78.03万头,同比下降4.9%;牛出栏3.16万头,增长3.08%;羊出栏7.56万只,增长1.07%;家禽出栏292.59万只,下降3.95%;禽蛋产量6729吨,增长5.26%;肉类总产量7.39万吨,下降3.32%。全年蜂蜜产量177吨。

  (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1、产业兴农效应加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汪营镇白羊塘村发展250亩连片“脆红李”果园基地,谋道镇光明村新建750亩“青脆李”果园基地,元堡新建5000亩核桃基地;南坪干堰、汪营兴盛、忠路主坝等地种植特色草莓300多亩。

  2、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都亭龙潭、东城杨柳、团堡黄泥坡等交通便利、地理条件较好的村,率先发展民宿经济、观光农业、休闲农庄、乡村乐园,带动了当地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成了一批客运站场、路面加宽、曲线改直、水沟清理、隐患路段整治、安保工程以及错车平台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条件不断改善,全市561个村实现通客车,通车率达99.5%。农村智能广播网工程全面展开,截至2015年末,已有310个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55.0%,381个村通宽带,宽带覆盖率67.5%。

  (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全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19.61万人,其中县内乡外的1.48万人,省内县外2.45万人,省外15.68万人。人均月外出务工收入2306元,同比增长1.8%。

  (五)精准扶贫稳步推进

  全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突出产业链建设,累计扶持农业特色产业75万亩,扶持畜牧养殖43万头、家禽养殖152万只,扶持龙头企业5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种植养殖大户200余户,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突出旅游扶贫,创新形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等旅游扶贫模式。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全市共完成搬迁680户、2732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齐岳山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初步确定将1.9万户贫困户纳入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范围,力争将其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已落实资金2267.5万元,惠及28242人。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已落实资金1亿余元,惠及12.7万多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受地理条件、技术设备、人员素质限制,我市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主要是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商品率较低。

  (二)产业链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全市围绕“六大产业链”建设,对畜牧、茶叶、蔬菜、粮食、林果、药材产业建设进行了具体规划,茶叶、药材、蔬菜、林果种植、畜牧养殖有了较好发展,但产出的均是初级产品,未经过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2015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6%,居全州第五位,全州比重最高的鹤峰县为218%,全州平均水平为84%。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电网建设、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有效改善农村道路交通,解决饮水困难、水源污染问题,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二)重视土地流转,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采取转包、入股、租赁等多种流转形式,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集中,实行机械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支撑。

  (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深化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的致富链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撰稿:方琴 审核:吴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