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利川,绿意盎然,繁花似锦。凉风送爽,喜迎四方xi客!
有着“中国山马第一城”殊荣的利川,迎来了2017中国山马赛利川站赛事。 “山马赛道不仅仅是一条赛道,还是一条文明之路、一条扶贫之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暖心之路”该市文体广新局局长詹艳芬说。
山马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周庆丰: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
仲夏时节,走进东城白鹊山,到处花红柳绿,生机盎然。在该村二组,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公路旁是一条刚刚移栽的绿色隔离带,竹篱笆与树木错落相间,一直通向远处。远方的地里是焊接的钢铁长廊,那是未来绿色通道的支架。
“这里是一天一个样。”湖北昌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庆丰一边指导工人施工,一边向记者介绍百雀花谷建设进展情况。春节上班后,他就一头扎进工地,几个月下来,人晒得黢黑,被朋友们戏称昌隆公司的“非洲人”。
当过兵,下过岗的周庆丰开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在城里拥有一家生意很不错的酒店。去年山马赛期间,慕名到白鹊山参观游玩,陶醉于这里秀丽景色的同时,他更嗅到了商机。找到昌隆公司董事长谢国贵,表达了投资合作的意愿。
2014年,返乡创业的谢国贵组建昌隆公司,抢抓发展民宿旅游机遇,拟投资7000万元在白鹊山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经过两年的建设,一个集生态科研、种植、观赏、生态农业体验、生态农业旅游、养生、养老及高端会议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基地初见雏形。
去年10月,周庆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昌隆公司担任总经理。“这大半年以来,是我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他坚信,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利川未来崛起的必由之路。
在白鹊山村,昌隆公司打造了精品民宿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精准扶贫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目前我们公司联系了15户贫困户,通过民宿改造、进公司务工等多途径帮助贫困户致富。”周庆丰介绍道。仅今年,该公司已经投了2000万元用于购买苗木和基础设施建设。
向真付:感觉生活在城里
“这一两年真是让我感觉到自己成了城里人。”在昌隆公司的带动下,白鹊山村4组村民向真付靠发展民宿,摘掉了戴了多年的“穷帽”。
今年63岁的向真付患有肺气肿、冠心病,平时都不能干重活,家里3个儿子长期在外打工。2015年,在昌隆公司的带动下,向真付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仅去年8月份一个月时间,通过接待武汉、重庆前来避暑的游客,就有3万元的纯利润。
以前,向真付靠每年种植烟草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肥料、种子这些所有的所有钱算完,一年下来能够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根本别说存钱了。”向真付回忆道。现在,到了旅游旺季,他就在村里请人来帮忙搞接待,一个月赚的相当于自己以前一年的收入,实现了“真富”!
“做饭不再冒烟子,车能开到院子里,晚上出门有路灯,手机还能上网看新闻......”谈起村里的变化,向真付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真切的感受着公路、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白鹊山村富起来的不止是向真付一家,民们将土地租赁给昌隆公司用于民宿和生态建设,同时又能在公司干活,每天有80至100元一天的收入,民宿旅游、山地马拉松赛给村民们带来真正的实惠。
朱长军:合伙办农庄首月赚2万
“今年五一开门迎客,现在已经有几批客人来到我这里住宿,算下来一个月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白鹊山村5组村民朱长军开了一家集民宿、餐饮于一体的“小西湖”农庄。
未开农庄之前,朱长军在温州一带打过工、开过工程车,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的赚钱也就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去年,他了解到白鹊山被纳入了民宿示范村,村民们都积极将自家的房子按照统一标准改造了民宿。村里巨变,村民激发他返乡创业的决心。决定和自己的妻弟向志钊合伙开民宿,就是现在的“小西湖”生态农庄。
“现在这里的环境变好了,来玩的人多了,”今年5月1日,朱场军和其妻弟向志钊合伙的“小西湖”生态农庄正事开业,能够同时接纳50人住宿和将近200人的餐饮,餐饮以当地的农家特色菜为主,走进民宿,房内打扫得干干净净。据介绍,在“小西湖”住一晚上包括餐饮在内只要70至80元。同时,农庄雇佣的基本是白鹊山村本地村民,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七月份是避暑旅游旺季,那时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随着山地马拉松赛即将在自家门口开跑,朱长军对自己的生意信心满满。
唐贤芳: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位于交椅台村8组的独家寨,坐落在四面绝壁中而独自兀立在清江古河床上,紧偎著名景点观彩峡。因隐居在此的两位老人相守40余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神仙眷侣”爱情故事而广为传颂,这里也被驴友称为“情人谷”。
山马赛道要穿过传说中的“爱情天梯”下到谷底,必须走过一个绝壁栈道,再前行了10多米后,一个透光的山洞映入眼帘。该洞分上下两层直通谷底,每层各修建有石梯,全长20米,这就是驴友们眼里的“爱情天梯”。走出洞口,眼前豁然开朗,四周的绝壁拥抱着一个山谷,山谷里种着一片庄稼。
走过一段羊肠小道,便来到独家寨寨门。门前的依山而建的石砌小屋前,“寨主”秦代华的大儿媳唐贤芳支起一张小桌子,叫卖凉面、凉粉及水果。
“去年母亲过世了,我们就回来照顾快满80的老汉。”唐贤芳告诉自己不打工的原因。“只是没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有那么的人来。连下雪天,都有人来玩,还要吃要喝的!”。据她介绍,自从去年的山马赛后,每天都没断过人,要进“寨”去看看,玩玩。
要进寨子,还要爬10余步石阶,通过一高约1米、宽约0.4米天然卡门,卡门一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入卡门,又别有洞天,可闻犬吠,可见竹林、泉水、木屋、石磨、风车,宛如世外桃源一般,这就是传说中的“情人谷”了。
“我们在外飘了几十年不愿回家,就是这里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回忆以前,唐贤芳满肚子的苦。“现在可好了,在这里买点小吃,收点门票,也比打工强。”原来,要进“寨”游玩,必须交2元以上的门票,上不封顶。
“老汉要是走了(过世),我们也不不打算出去哒!”谈及今后的打算唐贤芳坚决地表示道。她告诉记者,自己年过50,在家里好好经营这点小买卖,争取早日脱贫。
陈立高:山歌也能卖成钱
“太阳当顶又当峡,湾里二姐来送茶。左手拿把油纸伞,右手提壶凉细茶。不为情哥不送茶。”隔老远,就听见从山谷里传来阵阵歌声。这声音雄浑、粗犷,振奋人心。一位身穿红色对襟衫的老人从三龙门远远地走来,这便是刚过60的陈立高了。
陈立高肚子里装着400余首民歌,被誉为“土家歌王”,山歌曾唱进了央视,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当年,年轻的他,为了自由地歌唱,隐居到人际罕至的清江古河床,一住就是30多年。
这些年,随着清江古河床徒步线路的开辟,陈立高把自己家稍作改造,开起了农家乐。凭着自己“土家歌王”的招牌,吸引了众多驴友慕名前去尝尝他家的饭菜,听听他的山歌。“特别是去年山马赛过后,到这里来的徒步者没有断过欠(土话,即不间断),硬是要听我唱山歌,听完后这些人硬是把钱忘我手里塞,期初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慢慢也就习惯哒!”自己的山歌也能卖成钱,陈立高颇有几分得意。
“是的嘛,这飞来的收入,不要白不要!”见我们笑他,陈立高连忙解释。据他介绍,今年已搬出峡谷的大儿子回来接手他的农家乐,他只负责唱歌,招徕生意。
张琼艳:卖凉粉开小超市脱贫快
在前往笔架山村红龙洞的路边,该村11组的张琼艳忙进忙出,给游客端送凉粉。游客要去刚开业的花千谷景区的话,必须从她家门前的路过。去年,花千谷建设期间,她发现进出的人不少,萌发了做点卖凉粉的小生意,补贴家用。
“那时每天也能卖个30多碗,也有百多块的毛收入,比我屋头(指她丈夫)打零工的收入要稳定!”张琼艳对自己当初的决定相当满意。
张艳琼有3个孩子,家大口阔,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年,用国家的扶贫贷款养殖了10头小黄牛,养殖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周期也长。去年出栏了2头,辛苦年多时间,一头牛也只有2000多块钱的利润。
“我生意越做越大了呢!”今年,张琼艳又在家里开起了小超市,还增加了卖凉面、凉皮的内容,生意越做越红火。据她介绍,花千谷开业那天,仅凉粉就卖了1000多碗,按5元一碗计算,毛收入一天就超过5000元。“照这样的生意,我不发财才怪呢!”她颇为自豪的说。
“又不缺胳膊少腿的,以前是有力无处使。现在可好了,这样下去,不出一年我们家就可以脱贫哒!”张琼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了解更多利川资讯请关注“云上利川”“指间利川”
云上利川 指间利川
编辑|陈玄瑛 报料电话:7211333
审核|吴向海 招商电话:13593646630 吴
审签|傅小棠 招商电话:13597760202 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