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十进十出利川 雕像揭幕

 

 

  中国利川网讯(记者陈玄瑛 通讯员朱秋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中共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毛坝夹壁建贺龙广场,树贺龙元帅雕像。1月22日,贺龙塑像在毛坝夹壁举行揭幕仪式。 

 

  毛坝是利川革命老区的重点乡镇之一,这里有许多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从1928年到1934年的6年间,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曾在利川境内十进十出,留下了许多传奇和故事。十进十出中有六进六出都发生在毛坝境内。1933年10月2日,贺龙率部从咸丰黄金洞第四次进入利川,与毛坝青岩苗族人吴国清率领的200多游击队员会合后,红军进驻毛坝夹壁,休整半月。夹壁有个“红军伤员洞”,据说洞中曾经休养过18名红军伤员。

 

  贺龙广场的建设和贺龙雕像的树立,与红三军夹壁陈家阁军部驻地遗址及红军伤员洞融为一体,将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传承革命老区精神树立了丰碑,为打造利川和毛坝的红色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为利川革命老区的革命传统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天,当地村民还开展文艺汇演,庆祝贺龙塑像揭幕。

 

 

“十进十出”的故事你知道吗?

  一进:智取汪家营

 

  1928年12月初,贺龙率领工农红军首次进入利川。红军是从咸丰进入利川的。在毛坝、黄泥塘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当时红军只有91人,72支枪。在此期间,贺龙化装成土匪,采取智取战术,拿下汪家营,俘虏了民团100多人,获枪100多支,处决了当地一李姓恶霸。

 

  二进:攻打利川城

 

  1929年5月,红军第二次进入利川。红军第三特科大队中队长黄子全率领90名红军从咸丰黄金洞进入利川,经黄泥塘,到老屋基一带活动,与神兵首领李宽文等联合,调“刮地团”1000余人,于6月21日分兵两路,攻打利川城。这一战,歼敌100多人,敌蔡营长被击毙,缴枪100余支。随后,黄子全和李宽文率红军离开利川到重庆石柱境内打游击,曾一度攻占石柱城。

 

  三进:播下革命火种

 

  1929年7月,红军第三次进入利川,在小河、老屋基、黄泥塘等地活动,然后从毛坝出境。虽然红军这次没有和敌人交锋,只是开展了宣传红军、宣传革命的活动,但给当地播下了革命火种,有100多名土家、苗族群众参加了红军。

 

  四进:打土豪分田地

 

  1933年10月2日,贺龙率领红军军部及九师、教导团从咸丰黄金洞第四次进入利川,与毛坝青岩苗族人吴国清率领的200多游击队员会合。4日,红军进住毛坝夹壁,休整半月。7日、9日,贺龙两次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了党的政策、红军纪律等,号召穷人参加红军。

 

  五进:激战敌三旅

 

  1933年10月26日,红军从小沙溪入境第五次进入利川。红军一进小沙溪就在穿洞遇到了敌新三旅薛芝轩一个连的袭击。红军采用包围战,激战半个小时后,红军就打乱了敌人的建制,敌人只得凭借深沟密林,分散逃跑。27日,红军经大沙溪开往咸丰大村。

 

  六进:痛打三防团

 

  1933年11月上旬,红军经恩施大集,走毛坝,第六次进入利川,在小河驻军半月,将周丕成、周伤庆等人的粮食数万斤分给穷人。9日,红军在箭竹溪与敌三防局的一个连和民团1000余人交战,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红军追击30余里直至建南,三防局只得撤到重庆万县境内。同月下旬,红军自大沙溪出境开往咸丰大村。

 

  七进:贺龙留“脚印”

 

  1933年12月20日,红军从咸丰大村第七次进入利川,在大沙溪、小沙溪一带活动,次日出境到咸丰活龙坪。红军在小沙溪响水洞歇息时,贺龙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给战士讲革命道理,苗族石匠杨守勤路过听见。红军走后,杨守勤怀着对贺龙无比怀念和崇敬的心情,在贺龙站过的那块大石头上深深刻下了一双脚印。

 

  八进:攻克利川城

 

  1934年1月1日,贺龙率领红军从大沙溪第八次进入利川,守城的是敌新三旅张刚部薛芝轩团,薛芝轩带两个营的兵力到忠路阻击红军。红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直捣利川,敌冯副团长带一营兵力企图抵抗,红军速战速决,战斗中,红军击毙了冯副团长,俘敌100多人,缴枪100多支,缴获弹药200多箱,棉衣500多件,打开牢房,释放全部在押者。

 

  九进:拘押劝降客

 

  1934年1月13日,贺龙率领红军自重庆石柱折回利川。红军从石柱到利川小河,贺龙在忠路鸡公岭将蒋介石的劝降客熊贡卿、梁素佛拘押起来,并把熊、梁押到湖南龙山茨岩塘进行了公审处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十进:召开十字路会议

 

  1934年4月10日,红军从咸丰活龙坪第十次进入利川,红军在十字路休整6天。其间,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又称十字路会议。这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对于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吴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