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增强社区党建活力

通讯员王建章 牟辉报道  湖北省利川市在“学创”活动中,将党建“示范工程”和社会管理“献礼工程”深度融合,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阵地建设高标准、队伍建设高素质、制度建设高起点、和谐稳定高水准,不断增强社区党建活力。

    一、打造“三个中心”,社区阵地建设标准化。成立利川市网格管理指挥中心,对21个社区划分为126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投入1000万余元,建设社区功能厅、室、站、中心,打造社区党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一是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内定网格管理、便民服务、综合维稳三大服务板块,统一设立党务、警务、民政、计生、劳动保障等工作窗口。建立健全办事登记、服务承诺、信息收集、服务反馈等规章制度。推行“10分钟”服务圈,实现居民细小服务不出楼门、一般服务不出社区、重点服务不出街道的全方位、快节奏、便捷式社区服务。二是建设“实用型”社区教育中心。利用社区党员活动室和辖区单位资源,定期举办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免费技能培训。建立社区书报阅览室,免费向党员群众开放。三是建设“开放式”社区活动中心。整合社区活动资源,建成健身场、棋牌室、书报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鼓励有文艺特长的社区党员群众,组建歌唱团、秧歌队、文娱队等在社区活动中心义务演出。

    二、建设“三支队伍”,社区队伍建设精细化。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是推行“三记”。支部书记做好“书记手记”,记录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每位社区工作者一本“民情日记”,记录居民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社区党委做好社区日常事务、重大活动的“大事记”。二是设岗定责。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认岗”。按照党员年龄、职业、行业以及分布状况,设立“楼幢”等类型党支部200多个,使3000多名企业下岗失业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在社区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构建了纵横延伸、条块结合、全员覆盖的区域组织网络。向社会公开招聘188名网格管理员,制定了网格管理窗口服务各项制度,建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三是弘扬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助老、助残、助学、助困志愿服务。以志愿者、老党员、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为主体,每个社区建立家政服务队、为老服务队、妇幼服务队、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队、应急小分队、治安联防队、五小党员服务队、邻里互助队、义工小分队等10个服务队伍,开展家政、职业介绍、房屋租赁、楼院保洁等特殊服务。

    三、强化“三项机制”,社区社会管理制度化。一是强化居民自治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社区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向居民大会述职制度,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居民小区自治管理,建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议事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等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居民小区和散居居民小区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二是强化流程化便民服务机制。社区党组织印制《社区服务指南》《便民联系卡》及《爱心救助卡》,编制社区各类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图,明晰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落实全程代办服务机制,及时受理居民要办事项。三是强化共驻共建机制。21个社区党组织与118个辖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实行思想教育共抓、社会事务共管、社区阵地共建、社会稳定共保、文明社区共创。建立党建、综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增强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联系、相互服务的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社区区域化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创建“五在社区”,社区创先争优常态化。创建“五在”社区,促进社区创先争优常态化。一是“爱在社区”。鼓励党员、群众“我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形成人人爱社区的氛围。面向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开展社会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服务,面向社区单位开展综合治理服务,先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7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1400多件。二是“美在社区”。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小街巷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开展“党员奉献日”、“居民周末义务劳动”等活动。三是“乐在社区”。免费开放室内健身点、综合文化站和阅览室;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组建舞蹈队、健身队、秧歌队、鼓乐队、业余演唱队等70多支群众性文艺队伍,开展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文化环境。四是“安在社区”。建立集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安全“六位一体”的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和“小区与小区联防、楼院与楼院互防、住户与住户自防”的“三防”治安防范机制。开展文明家庭、文民楼幢、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树立文明新风。五是“和在社区”。利用各民俗节日,开展诸如“温馨年夜饭、和谐一家亲”、“温馨五月天,感恩母亲节”、“端午寄深情,香粽献邻里”、“中秋守望,邻里互助”、“九九敬老日、深深感恩情”等活动。(湖北省利川市委政法委供稿)

(作者:王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