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方琴
2016年3月18日,媒体爆出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全国瞬间像炸开了锅,搞得人心惶惶,社会各阶层纷纷站出声讨,很多中国父母也考虑是否要出国为孩子打预防针。针对这一事件,3月28日,食品药监总局公开表示,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产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就中国疫苗事件召开记者会。世卫组织驻华办事处免疫规划项目组组长兰斯医生表示,中国民众没有必要赴海外打疫苗,世卫组织对中国疫苗生产许可有信心。即便如此,很多中国父母还是对中国疫苗心存芥蒂。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经查后,这些疫苗是否还有遗漏的存货在医院?其他疫苗有不有类似的问题?以后又如何制止类似事情的发生?”这是群众最想得到权威回应的问题,“就算这次的问题疫苗不会带来额外的副作用,那么其他疫苗是真的安全吗?”
由此说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程度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并不协调,我们是该深层次的考虑何种“良方宜药”才能真正治好人民对食药安全“焦虑症”、“恐惧症”。
1998年,国家药品管理局成立;2000年,国家药品管理局执行省级以下垂直监管;2003年,国务院直属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2008年3月,又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归为卫生部管理的直属机构;2008年11月,取消药品垂直监管体系;2013年,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4月,地方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乡镇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一路走来,充满波折,很不平凡,毕竟我们还正走在从刚解决了温饱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之上,食药安全问题有着特殊的复杂性。顶层设计者们将食药的安全性问题,置于行业发展规律、产品供需状况、经济社会问题、民众的消费习惯和食药安全知识等多种因素中进行综合分析,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食药安全战略。下沉资源,强化监管,皆在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我们要坚信问题发展中产生,也必将在发展中加以解决,人民的诉愿就是推动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大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十三五”规划里,中央首次单独成节的阐述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反映出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梦的主要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四个最严”要求,保障人民“舌尖安全”。我们正在结合中国特色的国情,一路披荆斩棘,我们也在吸取多方精华,进一步提炼升华,食药监事业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大方向从未改变。
人民迫切诉求是要求我们对于食药安全的治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前瞻性的决策。食药安全问题不仅反映出某种食品药品存在安全性问题,往往背后隐藏其他多种复杂因素,我想这也是人民那“焦虑症”、“恐惧症”病根所在。人民群众不想看到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慌乱,而是想看到我们坚持必须消除根源的魄力和定力,从而真正杜绝食药安全问题“改头换面”,接二连三,此起彼伏现象。
食品安全,牵动人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关键节点。当前食品安全手法不断翻新,行为更为隐蔽,需要凝聚社会力量,食品安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严格自律、政府监管部门的全面履责、检测机构的公正公开、媒体的社会监督等等,更需要呼吁和大力倡导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参与,主动去营造一个“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享受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社会共治。这样,我们的食药安全“焦虑症”才会被根治,我们才不会随时随地发出质疑声:我们吃的食品药品还有安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