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牟新 通讯员 牟仁君 田庆悦
核心提示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利川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方针,围绕重点项目建设,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为目标,突出“五个一”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国土整治、地灾治理、履职尽责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措施,有效破解了发展保障、占补平衡、地灾防治、执法便民等一系列难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服务发展一条心
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众所周知,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而土地则是项目落地的基础。实现跨越发展,土地是最宝贵、最关键的基础资源。
利川人多地少,城镇建设用地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国土部门坚持“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主线,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破解国土资源紧缺难题,始终坚持服务发展一条心,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该市不断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经营性用地计划管理,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积极开展土地征收及出让供应工作,满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用地需求。五年来,该市按照土地收储供应计划,共征收土地870公顷,及时有效地保证了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同时,该市创新机制抓报批拆迁,针对建设用地报批资料收集难、环节多、程序复杂等困难,该市坚持由国土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土地报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争取用地指标,提高报批速度,该市国土部门坚持提前介入,对用地单位进行点对点业务培训,对具体项目实行专班专人跑审批,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报批效率。
“十二五”期间,该市共上报新增建设用地171宗,面积780公顷,为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用地支撑。该市还通过向上争取、向内挖潜等方式,争取解决建设用地计划指标386公顷,切实保障了一大批省、州、市重点工程用地需求。
资源保护一根线
保障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资源是首要职责。一直以来,该市国土部门按照耕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有机统一。
深化耕地保护,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该市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方案,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确保耕地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明白卡、归户卡,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现基本农田落图、落地、落牌、落户。该市还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市、乡、村、组四级动态巡查网络体系,实行“一周一巡查,半月一复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总结”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坏基本农田违法行为,确保守住保护耕地这根“红线”。
该市国土部门还注重节流、向内挖潜,坚持建设用地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和空闲地,控制占用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五年来,该市通过一系列措施,尽全力守住了耕地保有量10.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7.4万公顷的“红线”。
规范土地市场,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五年来,该市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和《划拨用地目录》等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全面落实工业和商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同时,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工作,对批而未用、闲置和低效用地进行清理,盘活存量土地,促进闲置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利用,从严把控新增建设用地项目,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五年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该市共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204宗,面积288公顷,收益20.9亿元。
强化执法监察,守护土地矿产资源。该市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出台《利川市国土资源局重大案件集体会审制度》、《利川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建立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的通知》等一系列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制度,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深入开展违法用地清理清查、非法采砂淘沙专项整治行动,守护了土地矿产资源。“十二五”期间,该市组织执法人员动态巡查9000余次,发现、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2241起,其中,矿产违法41件,土地违法2200件。
该市还抢抓“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宪法日等契机,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五年来,组织街头法律法规咨询活动60余次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出动宣传车600余次,书写宣传标语600余条,营造了保护国土资源的浓厚氛围。
土地整治一幅画
走进夹壁,溪水潺潺拂耳;极目远眺,茶园郁郁葱葱。茶园里,一条条耕作道四通八达;山脚下,一栋栋特色民居点缀山边,自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
谁曾想,四年前的夹壁村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穿村而过的?h龙河一到汛期就涨水,淹没两岸良田,“十年九患难”成为?h龙河两岸的常事。因常年涨水,地势低洼的田土无法保证收成,村民只能在地势较高的半山坡上种植茶叶,效益大打折扣。
2011年,夹壁村迎来转机。这一年,该村被纳入土地整理建设项目试点村,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工程等。该市国土部门还立足长远,通过实施项目引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带动茶农增收和产业发展,充分释放土地整理项目杠杆作用。
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共新建、修复田间道路58条39.8公里,新建水泥田间路、生产路共16条5200多米,受益茶园面积达3000亩。因村里茶园土质优良,不少村民主动改造老茶园,发展新品种,仅白茶面积就达1000余亩。如今,该村共发展茶叶4000多亩,仅茶叶就为茶农带来现金收入1600多万元。
这仅是该市巧借土地整理项目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功案例之一。五年来,该市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对“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耕地保护、城乡一体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该市争取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7个,投入资金4.47亿元,开发整理项目区面积18万亩,完成94个建设项目786公顷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地灾防治一张网
利川地处武陵山腹地,境内群山环抱、地质松散、地下水丰富,每年进入汛期,极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灾,是湖北省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区之一。目前,该市共有省州市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288处,21127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一直以来,该市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实行隐患点动态监管,扎实推进地灾防治工作。
该市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严格落实《利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大地灾治理项目申报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级投入,全面实施地灾隐患治理工程。五年来,共投入资金5218万元,对建南茶园滑坡监测点、谋道鱼木村岩崩隐患、长顺马腊子沟滑坡隐患、文斗中学崩塌隐患实施治理和应急排险。
该市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推行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到位”,加强汛期值班、灾情速报、险情巡查。今年,共排查、处置新隐患点96个,成功预报3起,避免人员伤亡129人,确保地灾隐患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五”期间,该市共组织巡查、排查、检查9000多次,新发现监测隐患点253个,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9100份,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8000份,安装简易报警器110个,288个地灾监测隐患点实现“零伤亡”目标。
执法便民一把尺
执法便民,关键在队伍,核心是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国土资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直以来,该市国土部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履职尽责活动,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锻造一流人才队伍。
该市国土部门坚持用制度管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室及二级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一抓到底、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政令畅通。
同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效能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该局坚持常态化学习培训,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定期组织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和考试,推行全员轮流授课和每月夜学,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和水平。
该局推行阳光政务,把公平、公开、公正执法作为保障群众利益的重要抓手,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微笑服务每一位办事群众。该局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发证,“十二五”期间,共办理土地登记业务26870宗,依法办理土地抵押登记2709宗;保障村民建房用地,共审批完成村民建房用地15435户214.7公顷。该局秉承“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积极调处各类土地权属纠纷,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共受理权属纠纷163起,参与行政诉讼50起。
该局规范矿业权审批,实行规划计划管理,完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查、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多项制度,促进矿业权出让公开公平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该市设置矿业权81个,顺利完成第二轮矿产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