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张宇双 王勰
9月25日晚7点,夜幕降临,利川市汪营镇井坝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伴随热情奔放的乐曲,村民们一招一式,像模像样,赢得阵阵掌声。
人群中,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笑着笑着,眼眶噙满泪水。她叫张建华,今年39岁,是井坝村因病致贫户之一。被问及流泪的原因,张建华有些不好意思,她擦去泪水笑着解释说:“我就是高兴,觉得现在特别幸福……”
全村521人因病致贫
张建华家在村里原本条件并不差。
2010年,张建华的小儿子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她和丈夫谭明建花光积蓄,又找亲戚借债,给孩子动了手术,才保住性命。孩子出院后,年幼体弱,生病不断。夫妻俩不敢外出务工,还要承担孩子的看病费用,生活逐渐陷入贫困。
2015年,张建华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商量,孩子渐渐长大,身体恢复较好,家庭负担开始减轻,谭明建可外出务工,张建华在家养猪种菜,一定能尽快脱贫。2016年,家中5头能繁母猪下仔30多头,卖了1.8万余元,偿还了部分债务。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7月,操劳过度的张建华被确诊患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得知消息,谭明建彻底懵了,他从未想过平时连药都很少吃的妻子居然会突然患病。
治还是不治?会不会像之前一样,为了治病,再次倾家荡产?夫妻俩顿感无望。
在井坝村,像张建华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还很多。来自利川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村因病致贫人口521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6,是该市健康扶贫任务较重的村庄之一。
因病致贫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利川市医保局工作人员杨胜慧告诉记者,井坝村超一半因病致贫人口,属于慢性病或重症患者。治疗慢性病或重症是一场持久战,时间跨度长、花费大,很多家庭正是因此被拖垮的。
贫困家庭的命运因此逆转
了解到张建华家的贫困状况,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忠魁主动找到谭明建说:“国家现在有健康扶贫政策,看病费用可以报销。你家是低保户,还有一定民政救助。你们先好好治疗!”正为给妻子治病犯愁的谭明建,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原来,利川市从2018年开始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资金”四位一体健康扶贫保障制度。制度伊始,贫困户身上就如同戴上四重“护身符”。
根据政策,利川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一级、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90%、80%、70%;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取消封顶线,符合大病险保障范围的费用报销比例根据费用多少按65%、70%、80%报销;农村贫困人口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的自付费用部分,还可根据实际接受70%或75%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为8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的孤儿、特困供养人员可享受全额救助;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后,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比例依然达不到90%的,继续由补充医疗保险补足90%以上,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费用不超过5000元;经分级转诊到县域外医疗机构住院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由补充医疗保险补足85%,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费用不超过8000元。
2018年8月,经利川市人民医院转诊,张建华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开始第一次治疗。随后半年里,她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和利川市人民医院先后住院两次,病情总算得到控制。三次住院费用,累计花费3万余元。多项政策叠加,出院时,张建华最终报销超过2万元。
与张建华突发性疾病不同,和她同龄的谭明辉是个患有慢性病特殊病种的老病号。一条腿先天残疾的她,10多年前被查出慢性肾衰竭,多年来一直靠透析和服药维持生命。为了治病,夫妻俩几乎借遍亲朋好友,负债累累,治疗被迫中断几次。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这个苦难的家庭终于迎来曙光。
根据当地健康扶贫政策,患特殊慢性病的贫困患者,经评审符合标准后,统一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按具体病种,每年给予16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定额补助。患了属于国家、省规定的25种大病和基本医疗规定的门诊重症,门诊治疗费每年还可通过基本医保报销70%。
慢性肾衰竭既属于特殊慢性病,也属于门诊重症。如今,谭明辉每月定期在医院做透析,报销治疗费用的同时,每年还可享受2500元补助用来买药,治疗负担大大减轻。
谭明辉的丈夫蒋勤中介绍,通过规律治疗,妻子的病情已相对稳定,生活基本能自理。“她的病控制住了,我在外面才安心。”蒋勤中告诉记者,以前整天担惊受怕的,根本没法做事!去年,他家享受危房改造政策,老房子得以重新整修,全家人在新房里过了个欢乐的春节。“有时在关键时刻拉这么一把,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可能就此逆转。”利川市扶贫办主任杨镇全感慨说。
保了健康,也改了观念
过去,井坝村污水横流,村民家门口鸡粪鸭粪满地,气味难闻。基本的环境卫生无法保证,村民健康意识薄弱。很多人发现身体有问题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不能再走重事后补偿、轻事前预防的老路。”杨镇全说,只有从大健康大卫生的角度,由对抗疾病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才能管长远。
为预防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去年12月以来,利川市卫健局牵头,组织当地多家医院,三次下乡现场集中评审特殊慢性病,将符合标准的所有农村特殊慢性病人口全部纳入特殊慢性病管理。市残联也启动三次残疾人集中评残办证,确保筛查一人不漏、待遇全部享受。
改善居住环境,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做起。吴忠魁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推进厕所革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满荆楚、美丽乡村等民生项目,井坝村村容村貌完全变了样。
井坝村气候潮湿,以前村民不爱开窗,屋内空气不好,容易滋生细菌。现在通过健康知识普及,家家户户都知道,环境整洁才能少生病,勤晒太阳勤通风,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妇女们爱上了广场舞,爹爹们早晚出门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健康扶贫,保障了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更将健康生活的理念种进人们心田。
斩断因病致贫返贫的“穷根”
□汪彤
每个因病致贫户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过往。每一个健康扶贫的案例,都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行走在利川市西南部的这个小村庄,记者真切感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如同及时雨、雪中炭,在关键时刻给一个个深陷困境的贫困家庭送去温暖,带来希望。
疾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许多家庭为治病被拖垮、甚至绝望。如何斩断因病致贫返贫这个“穷根”?利川市一方面做“减法”,通过重重医疗保障、精准分类救治,切实降低贫困家庭就医负担,帮助贫困人口恢复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做“加法”,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贫困人口健康状况,为各地实施健康扶贫、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探索了有益经验。
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让他们少生病,希望利川健康扶贫之路行稳致远,更多惠及贫困群众!
利川脱贫档案
利川市位于我省西南部,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6.9万户21.6万人、贫困村141个,贫困人口绝对数居全省县市第一。其中,因病致贫26161户75841人,致贫率为34.99%。
近年来,该市全面落实参保资助政策,建立“四位一体”健康扶贫保障体系,拨付农村贫困人口“兜底保障资金”5254.5万元,实行“一站式一票制”即时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分类落实大病慢病管理,有效破解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实现15.96万贫困人口脱贫、10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7.5%。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