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
罗氏碑屋
支罗船头寨现存近现代建筑、群墓、碑屋共2座两群。特别是碑屋,“人鬼同屋,阴阳一体”,既不是古代的墓庐,更不是帝王的灵寝,而是当地土家族人的一种独特墓葬形式。原在下支罗长地坪一带发现清代碑屋3座,今毁于房屋更新建设,仅存民国碑屋1座,国内罕见,支罗独有。现分述如下:
雀岩墩碑屋 位于支罗船头寨东麓,寨坝村十组凉桥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处东经108°42′19.5″,北纬30°31′50.1″,高程892米。该碑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较好。碑屋座西朝东,由碑、屋、坟和坟上盖房组成。这里面向鸿鹄山,背靠寨坝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碑屋为四列三间木构楼房,面阔15米,进深7.44米,檐高4.5米,悬山式瓦顶,正面阶檐宽2.8米。中间堂屋开4.63米,面壁敞开,室内无楼,宽敞明亮,后壁正中立有罗运章夫妇墓碑,高3.77米,宽1.8米,厚0.68米,碑的背面与堂屋后壁平齐,正面向室内突出0.4米,半圆形的碑帽上浮雕三个人物形象和两个花瓶图案,一罗汉坐在莲花座上,罗汉的两边分别各雕一文官和花瓶,浮雕图案的下方横排楷书阴刻“遗爱堂”三个大字。再下面是一块青砂石镂空雕花窗罩着刻有墓主人姓名的正碑,花窗的四周刻万字格纹,两边行书阴刻“死者可作言坊行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笔力遒劲。刀法娴熟。正碑的两边各嵌墓志铭一块,楷书阴刻,字迹清楚,现录于下:
罗公运章墓志铭
公讳运章,字采臣,亨达公之家嗣也。少聪明勤学,甫半年文思大进,先生叹曰:罗氏有子矣。公即云衢先生之甥也。以戚谊故多所利,赖是时公尚淡泊,箪瓢屡空,爰废读佐王。父以勤俭持家,克承先志,不得谓非公之孝也。公生平为人谨厚,不事浮华。仅数年,财发千金,置数契业。公家道小康,无吝啬心,往来乞怜,辄无不与。仁者以财发身,其公之谓乎?公弟兄四,怡怡如也。抚膝下子六,皆贤肖,相继成立,时公六十有六矣。缘将公所置之业与诸子分析各爨。惟是地茶园,松苍柏翠,有茶数十株,香清可人,故名。地亦幽静,公好之,常叹曰:乐哉斯邱,穴则我欲葬焉。越民国已巳年春,庀材鸠工,不惜巨资改房廊作为支祠业,捐入祀田,裒私益公,俾罗氏子孙馨馨于无替也。德配淑媛杜氏,年十三岁来归,敬戒无违。事翁姑孝,处妯娌和,待子侄亦无不以慈爱出之。家居数十年无妒瘁声,其幽闲贞静如此。铭曰:白虎山下,绣壤芳腾。远水迢迢,迭嶂层层。卜葬于兹兮,继继承承。俾寿藏兮,如岗如陵。宜尔子孙兮,长绵瓜瓞,庆衍云仍。
前清四川云邑文生张清玉撰
民国四川万县团正方鲁之书”
后人在碑屋劳作
墓志石四周用条石镶砌,既是堂屋后壁的下半截墙壁,又是屋后墓葬的前壁坟垣,坟垣全用青砂条石垒砌,分三级随山拨高,垣内土堆坟茔,坟茔上瓦廊两列四柱,全木构架,高6.05米,与堂屋瓦顶相联结。
1929年,墓主人罗运章死后,儿孙们将其埋在自家房屋后面,并将堂屋后壁改作坟垣,把高大的墓碑立在堂屋里面,早晚拜祭。到目前已历亨、时、来、贤四代近百年,罗氏嗣孙一直住在两边厢房,碑、屋保存较好。
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的形式古礼有之,称为庐墓。而把祖宗埋在堂屋内,墓碑立在神龛处,子孙世代永久守护,这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唯鄂西利川支罗船头寨、鱼木寨一带所仅有。据调查,明、清所建碑屋(将墓碑立在堂屋神龛处,屋后坟茔用瓦屋遮盖)至上世纪80年代,在利川船头寨、鱼木寨一带尚存十余座,可惜今多被毁。唯支罗雀岩墩罗氏碑屋保存至今,是研究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丧葬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未完待续)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