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岩岩居

□谭宗派

岩屋

罗家岩岩居 罗家岩岩屋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第二层岩上,属支罗村16组,当地人称罗家岩。地处东经108°38′51.3″北纬30°33′14.4″ 高程598米. 清至民国,一直为王氏住宅。该岩屋为天然石英砂岩洞穴,洞口朝西,高24米,宽62米,深6—12米,面积600余平方米。洞内主体建筑共6间,土砖封砌,一楼一底,供主人生活起居;左侧入口处设一牛栏和杂物间作为入洞门户;右侧依次为水池、洗衣台、猪圈、厕所。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风干燥,宽敞明亮。屋内用具多以石作,石缸、石盆,古朴别致。洞上老树虬枝古藤缠绕,飞瀑高悬;洞前林木葱茏,山花遍地,翠竹掩映。主人王天杰夫妇今年67岁,身体硬朗。他说,自他太祖起就在此洞居住,至今已有200余年,虽然儿孙们早已在岩上平坝修建了楼房,但他觉得住楼房没有住岩洞舒服,所以至今仍住在岩洞屋内。

仁寿洞

仁寿洞 位于支罗船头寨南腰朴家岩,现属蚂蟥村10组。地处东经108°41′8.5″北纬30°31′19.8″ ,高程954米。清至民国洞景繁华,平时居家,战乱屯兵,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兵洞”。现在主人已经迁往他处,洞中无人居住。

仁寿洞利用一天然崖穴修建而成。洞深17米,洞口宽25米。洞内平坦,面积300平方米。洞口隘墙全以规整条石修砌而成,外墙长26米,高4—5米。正中开大门,高1.94米,宽1.74米。门额上楷书阴刻“仁寿洞”三个大字,每字高约36厘米见方。“仁寿洞”三字之上今存长2.5米,高0.4米残碑半通,由邓均如撰写的修洞铭文,可惜仅存数字。隘墙内有炮台,宽2.06米,离洞内地平1.43米,炮台正面垛墙高1.5米,厚0.4米,上有内大外小射击孔13个。洞前为陡坡,洞后为老崖,易守难攻,十分险要

龙水文庙 位于支罗船头寨龙水村。地处东经108°39′19.0″北纬30°33′57.5 ″,高程954米。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较好。龙水文庙,唐宋明初为佛寺,是开莲和尚园寂的地方。《四库全书.石室私抄》中《征支罗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黄中弟侄黄裳之子黄建被擒。“黄建者,

龙水文庙

龙潭学生员也。故湖广抚安黄中题准:设学于牛栏坪。”黄中反明,深知人才重要,于是他毅然改佛寺为文庙,把孔子木像请进殿堂,办起第一所土家族人自己的学校,并且还仿效中原,开科取士,点了一名姓蔡的状元。今文庙附近有地名状元坟,就是那位蔡状元的墓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龙水文庙改建为义学,现存文庙主体为义学原貌,二进三厢一院一戏楼,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正面大殿四列三间,进深8.7米,开间13.7米,中间两列为抬梁式,两边为穿斗式,梁柱粗壮,梁托柱础精雕细刻,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整个院内宽敞整洁,明亮气派。院内戏楼下嵌石碑四通,记载了文庙及当地教育发展情况。《龙水文庙序》(碑)是考查船山清代教育的重要史料。现嵌于教室壁上,长3米,高85厘米。恩进士冉寿益(仁山)撰、吴锡龄书,正楷阴刻,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全文如下:

“邑志船山,即此地之船头寨也。其峰高而凌云,秀而古峭,周围数十里皆此山分派,然其脉独至黄膀岩突起高峰,玉屏特立,蝉联而下,至虎头寨始结穴焉。故地灵者人亦杰,自我国家建鼎以来,游泮者有人,食饩者有人,香分贡树闱鹰鹗荐者亦莫不有人,至若宴鹿鸣题鹰塔则未也。是故玉贞、清源、衡山诸人,素抱此恨,于咸丰丁巳年始积文昌会,乐从者五十余家,捐谷贰拾壹石捌斗,捐钱拾肆串,彭图召捐当贰串,掌放生息,先后置业捌百余金。越甲子乡试,衡山赴闱,文虽鼎荐,惜其额满见道,故旋梓急欲建立书院,培植人才。不意已巳庚午而后,清源与玉贞二公亦相继云亡。赖先之克体父志,踊跃赴公,于癸酉甲戍年,衡山与先之、华堂等议建书院,培植人才,就虎头寨庙基起造房屋一十六间,中堂装塑文武夫子神象,两厢作异日斋房,此船山义馆之所以得名也。但书院乃造就人才之地,不可以五十余家为限用,是公诸合保,量力捐助,阅三寒暑而落成。惜余资无多,尚未能延山长。俟积累数年,延师课读,考收禄供,薪水花红,宾兴从优分给。虽单寒之士,得以赴秋闱而获上进,是先王乡校之古制,亦国家庠序之一助也。俾后之文者,沾化雨而沐春风,经陶铸而深涵养,不惟上智学程朱,中材艺多元白,即下愚亦得以礼陶乐淑,化顽梗而为儒雅。自是艺院宏开,人才蔚起,而朝桢干之材,国家公辅之器,无不于此基之。爰叙巅末,勒诸贞珉,以记衡山诸人之志。更望后之丕承赞助,以底于无美不备焉可!”

吴衡山又名吴化南,其始祖吴有恒,明洪武时授指挥职,明嘉靖平黄中由南京来支罗,领川饷,受军田,安家官家坪大院子。据《吴氏族谱》载:“十一年,鉴范中淹故事,化南公募化四方,创建义学于虎头寨。时天主教初到,是保不肖者依外人势凌平民,官府惮之,讼不得直。公为是保团首,每剖理一秉

大公,奸不得逞,遂谮于教士讼之官,以督吴棠道出利川城,代为缓颊乃免。公与教讼,亲朋为之惶骇,公曰:“吾有椒山胆在!遂赴诉。及公免于难,而不肖之徒惭,不以非礼加人。”由此可见,他不仅热心教育,积资办学,而且不畏奸党,不畏洋人,具有民族气节,无怪乎至今还有人记得他的。

(未完待续)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