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 指间利川 昨天
清江源在哪里?都亭山在哪里?尤其是巴蔓子墓在哪里?这是一个我近十多年来一直在学习研究、实地考察,至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2019年6月22日,档案馆的一位朋友热情约我和原方志办主任刘志尚到长阳考察,去学习他们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经验,并预想返聘我俩到方志办去参加他们正在进行的巴蔓子课题研究,甚至还设想成立一个“巴蔓子课题研究小组”,要我担任研究小组组长。
听到这些信息,我当然十分高兴,心想机会来了,我的学术心结很有可能就要解开。所以,明知自己是个土里土气的所谓“专家”,担任组长资质不够,也不断在内心里激励着自己要增强文化自信,主动积极地开展起前期的一些工作来,又是四处搜集材料,又是四方邀请专家,又是连夜编织工作目标进程,幻想能在近三个月里编印一本精美图书、编排一台小型歌舞、召开一场有知名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胜会,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然而,我的幻想却只能只是短暂的幻想。时间不过两周,经有关领导反复研究决定:成立研究小组没有必要,欢迎我个人写些巴蔓子方面的研究文章。
成立研究小组确实没有必要,但,巴蔓子是我们土家族人的民族英雄,他不能死无葬身之地。研究探查他的墓地在我有生之年必须继续进行。这既是众多人的客观向往,也是我个人的主观追求。于是,2019年7月6日早上,我便主动请求唐旭开车,和陶鹏一起到清江源都亭山一带去进行了又一次的实地考察。
几十年来,我到白羊塘(今汪营乡柏杨塘村)考察的次数已经记忆不清,对土家族人的母亲河——八百里清江发源于今利川市柏杨塘村小山(都亭山)龙洞湾的结论也已经准确认定。但是,对民族英雄巴蔓子的墓地究竟在哪里?确实至今都还不敢定论。因此,我这次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针对着巴蔓子墓地去的。我们没有任何现代科学仪器,考察的方法仍然只能是“采访老人,实地观察”。
沪渝高速白羊塘服务区
考察第一站檀香洞,采访的老人名叫谭祺国,他今年已满82岁,中等身材,干瘦,耳稍闭,口齿尚清楚。他说:“他家洪武二年入川,在檀香洞口已居住几百年。檀香洞和李子洞洞口原来都是庙,解放后被拆毁。檀香洞口的庙较大,李子洞口的庙较小,没有翘角,和当地的老百姓住的房子一样。”并特别指出:“李子洞口庙宇的瓦是用铁打成的。”我问:“李子洞里供奉的是什么菩萨?”
他说:“听老人传说,供奉的是一位盘古开天地时的将军。”我追问:“他是不是叫巴蔓子?他的坟是不是在古坟林?”他说:“他不知道巴蔓子。古坟林(陵)就在他们村四组,现高速公路收费站一带。”随后他热情地带我们去实地观察。
我们看到:
1、原古坟林今已完全被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覆盖,服务区门前尚有清乾隆古井一口遗存。
2、檀香洞已有人进行前期开发,洞口现已成为水泥平地,洞内已进行初步开挖修路。在主洞已发现硝坑多处。在左侧支洞内已发现块石砌筑间墙一段。
3、李子洞口现立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子洞化石点”石碑一通,右侧洞壁上现存石窟一龛,窟内无造像。左侧洞壁有柱洞遗迹。
第二站鱼泉口。鱼泉口因有一冒鱼泉口而得名,是西流水油草河的发源地。这里原为古镇,民国至共和国成立初期曾是利川繁荣的铁矿开采炼制厂地。上世纪80年代修气管路时民工曾在此一带挖出唐三彩瓷枕二件和铜铁器物多件。现新鱼龙村镇雄立,古镇仅存老屋数间,清泉一眼,和尚残碑一方。修气管路时挖出古器物的民工现在不知何处。
第三站插旗山。我们采访的第一位老人姓黄,78岁。黄老汉说:他“屋对面的山就叫插旗山,在上面插上旗帜四面都能看见。古代是住棒老二关圈儿的地方。”“我们这个槽里的住户都是按姓氏分段分片居住的。这一段住的全姓罗,那一段住的都姓杨……”另一位老人名叫罗会然,现年92岁。罗老汉年轻时是挑二,挑磨磨肩,长期挑盐在石柱西沱奉节云阳一带行走,见多识广,身材高大,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罗老汉对我说:“插旗山在槽里有两座,黄家当门一座,他的门前一座,是古代白莲教插旗安营紥寨的地方。插旗山位于茅槽中部,东临大山(齐岳山),西靠小山(都亭山),中为南达柏杨塘、小河、文斗、忠县、重庆,北达观音寺、梅子水、奉节、云阳之石板官路。”
考察心得:
1、清《利川县志》载:“巴将军蔓子自刎,葬其身于都亭山。”传说在今白羊塘古坟林。”今古坟林已被现代建筑完全覆盖,很可能是一个历史的永远遗憾。
2、据潘光旦先生来利川考察时对家父说:土家先人崇拜老虎,称老虎为“李子”。利川今存李子坳、李子槽等地名,都是古代巴人崇拜老虎的地名遗存。由此,使我联想到李子洞就是老虎洞,民间传说巴将军曾以该洞为洞府,是与谭老汉所说“那位开天辟地的将军”暗合的。檀香洞里的石墙应为古人所为。檀香洞、李子洞洞口的庙宇建筑都应该是由古代先民的民居岩洞屋演变而来的。
3、《利川县地名志》载:“都亭山东麓为茅槽,凡七十里介在都亭七药两山这间。”槽中民众,其先人来此挽草为界,至今仍依姓氏不同聚族而居,说明茅槽仍有古老部落的居住习俗遗存。
4、“槽中一山特立,高数百仞,曰朝宗山。清嘉庆初年,白莲教林之华率部插旗于山,击溃清军,故又名插旗山。”学习这些记载,使我联想到:山名“朝宗”,正是对当年将军蔓子挺立山巅,拔剑自刎,南望都亭思故乡,北念巫蜒怀祖宗的贴切描绘和极佳的地方。
回来的途中,车内凉风习习,车外风光如画,我不觉暗自拼歌词一首:
悠悠清江心里来
巍巍齐岳何壮哉
英雄将军巴蔓子啊
西布里 安泥 捏(注)
西布里 安泥 捏
你的英名传万代
大巴山是你坚强的身影
都亭山是你高昂的头颅
河水清清
筚路蓝缕
养父养母
小舟中流
草至弱兮生命强
水至柔兮可克刚
啊,巴蔓子啊
你守诚守义
与山河同在
西布里 安泥 捏
西布里 安泥 捏
你的忠义美名啊恰似那
悠悠清江心里流
滚滚长江天际流
西布里 安泥 捏
西布里 安泥 捏
大巴山是你不朽的身影
都亭山是你英雄的头颅
飞箭依弦
长矛在手
前歌后舞
人生风流
草至弱兮生命强
水至柔兮可克刚
啊,巴蔓子
你刎颈保国
与天地同在
西布里 安泥 捏
西布里 安泥 捏
你的忠义美名啊恰似那
悠悠清江心里流
滚滚长江天际流
(注)“西布里 安泥 捏”:土家语,意为“我们的星星”
编辑|瞿琪 审核|吴向海 审签|傅小棠
业务合作:0718-72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