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指间利川 4天前
作为家中长子,他几年前放弃外地的工作和生活,告别妻儿,回到老家侍奉年事已高的母亲,四次被所在村评选为“敬老爱老之星”。
回到家乡后,他发展种植和养殖,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他带领本组十余户老人改种经济作物实现增收。
4年来,不论是自己的“小家”,还是小组的“大家”,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就是谋道镇中心村村民向科琼。
走在家与村委会之间小路上的向科琼
向科琼家有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大。2006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兄妹四家人全部外出务工。因母亲年事渐高,且常年患有风湿病,为方便照顾,2014年年底,向科琼专程回老家欲接母亲前往上海,但母亲习惯了农村生活,说什么也不愿意跟着去。让年逾七十的母亲独自在家,向科琼又实在放心不下。
留在老家挣钱门路不多,兄妹家孩子都还小,用钱的地方多,回来照顾老人经济压力会更大。“母亲年龄大了,有个三病两痛的,没有子女在身边是不行的。我是长子,又比弟弟妹妹多读几年书,要做榜样,应该挑起这个担子。”
妻子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让妻子留在上海继续务工,他先回老家照顾母亲。于是,2015年年初,向科琼收起行囊,告别妻儿,一个人从上海回到老家,照顾起母亲的饮食起居。
和母亲一起做家务、闲话家常
回到中心村,向科琼便盘算着,既然留在家中,还是要发展产业才行,不能为家人增添负担。从回来的第一年开始,向科琼就开始种植烟叶、西瓜,养殖土鸡、生猪,每天起早摸黑。付出的汗水换来了收益,效益最好的一年要数2016年,3亩烟、3亩西瓜,猪圈里最多的时候,大猪小猪有一百来头,全年收入十八、九万元。
“累是累了点,但是每个月收入都能过万元,觉得日子很有奔头。”向科琼告诉记者,靠着这几年在家发展产业,以及妻子在外务工的收入,他们家已在利川城区买了房。
据向科琼介绍,他家所在的中心村11组,村民们都很勤劳,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全组三十五户村民中,只有十一二户的老人留在家中。
他回来以后,就成了组里最年轻的。他发现,老人们在家都是力所能及地种些水稻、包谷,但刨去成本后收益并不高。于是,他劝大家跟着自己一起干,“如果种烟叶,价格每斤40元左右,每次去赶场顺便就带几斤卖了。别人来收购我的西瓜、土鸡,顺便也把你们的收了。不说多的,自己找点小用钱肯定是没问题的。”
观察烟苗的长势
在他的带动下,十来户老人都种上了烟叶、西瓜,养起中蜂、土鸡。“我去年烟叶卖了三千多元,有两家种得多点的收入有七八千元的,今年我准备也多种一些。”同组村民向长波说。
2015年,向科琼被村民推选为本小组的小组长,2018年又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向科琼做事很踏实,在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上作了很多工作,今年我们村发展了800亩花椒种植,基本上都是他在做宣传发动。”中心村支部书记曾先平告诉记者。
从村委会到向科琼的家通了组级路,有十几分钟车程,步行约一个小时,还有一条爬坡上坎的小路,步行较快只需半个多小时。任村干部后,向科琼手上的事情更多了,村委给他在办公楼安排了宿舍,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回家。为节约时间,向科琼往返经常走小路,“母亲一个人在家,我还是想回去看看,说几句话就行。”
向科琼的付出,弟弟妹妹、儿子和儿媳妇都看在眼里。虽不能留在身边照顾,每逢年过节,向科琼的弟弟妹妹们都要给母亲零用钱,减轻大哥的经济负担。对于父亲留在老家照顾奶奶的行为,儿子儿媳都很赞同,时常打电话问候,叮嘱父亲照顾好奶奶,也照顾好自己。
除了家人的理解支持,最让向科琼感到欣慰的是,78岁的母亲近两年身体状况比较稳定,很多时候还能做些家务。“照顾父母是非常普通的事,也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都会老去,怎么对待家中老人,自己的后人都是看着的。”向科琼如此评价自己的行为。
编辑|向俊锦 审核|吴向海 审签|傅小棠
业务合作:0718-72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