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旅游的竞争法则:见路不走

□ 孙福民

现在看什么书都不自觉地和旅游进行关联,这是病,得治。

比如最近看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主人公叶子农是一个民间资深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有一句“见路不走”的人生信条,我觉得它可以成为恩施旅游的不二竞争法则。

“路”是什么?鲁迅说,世界上的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通往每一个目的地的道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走向辉煌人生的顶点,这个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走在别人走出的路上,芸芸众生陷于平庸,大体如是,独立特行者自然稀有。

旅游的“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涉及旅游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发展措施;具体到产业链和要素,则体现在项目的创意、策划等方面。

无论是旅游的区域发展还是具体的景区打造,各地已走出很多成功的“路”。这些成功的路又被别人反复地“走”,也走出些许成功的案例,但是多数因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激烈的恶性竞争中难逃复制、模仿者的最终败局。遍布全国的人造景点、千篇一律的复制型旅游小镇、大同小异的实景演出……即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对于旅游而言,别人成功的路,只是别人的路,是套路;如果你想顺着别人的路捡现成便宜,往往就是你的死路。

恩施旅游要逐步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全域旅游化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旅游竞争发展中谋求跨越式发展,这个道路怎么走?我们的竞争法则是什么?

见路不走!

恩施旅游的自然资源特点,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恩施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呈现的旅游资源特点是山奇水秀,洞穴众多,所以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景区的资源趋同问题。比如洞穴、峡谷遍地皆是,如果我们按照同一模式去开发,每一个景区最后都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最后陷入景区趋同的自我竞争。

恩施的旅游文化特点,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恩施地处鄂西,巴楚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独具民族特色、饱蕴地方风情的旅游文化。但是以土家苗族为本底的地域文化也有个趋同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创新,旅游者在恩施景区、餐饮等各种场所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民族歌舞表演,久了就会厌烦。

旅游竞争的自身规律,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旅游项目玩的就是差异性、独特性、唯一性。旅游的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放大核心吸引物,避免同质化,做出差异性、独特性、唯一性,寻求卖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做旅游就是“找不同”,我们所有的旅游创意、策划,都要问一问,是否“见路不走”。

当然,“见路不走”,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别人走过的路我就不能走。而是在借鉴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规律和实际,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所以,“见路不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确立的竞争法则。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我们看准了适合自己的路,也不能纠结于这条路是否与别人相同,否则就是僵化、教条地理解了“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并不容易。旅游竞争中究竟走什么样的路,有四个层次:看不清路,盲目前行,慌不择路,是莽夫;照搬照抄,见路就走,是庸者;僵化、片面地见路不走,是“一根筋”式的教条主义。只有准确把握旅游规律、研究游客心理、吃透本地实际,大胆创意、精心策划,才能真正掌握旅游的竞争法则,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这才是真正的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走自己的路,这才是恩施旅游在竞争发展中的实事求是之路、科学发展之路,是勇气之路、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