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头并进正当时——利川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2018-11-08  李锟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李锟

马前新村一角 牟联文 摄

秋天,带着希望和喜悦。

金秋时分,是清江河畔美好季节:横亘齐岳山脉的巨型“风车”迎风飞舞;山下田野里一张张憨厚的笑脸时隐时现;开发区工地上一滴滴汗珠晶莹而耀眼。

改革开放40年来,利川立足发展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市域生产总值由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财政收入由5257万元增长到16亿元,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之路。

从多方探索到重点突破

采茶 牟联文 摄

利川地处武陵山腹地,过去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到1986年,利川工业形成以烟叶为主。1991年至1998年,该市工业由“两叶三工一基础”的目标转为“调整提高卷烟工业,超常规发展医药工业、能源工业,精心培植化工工业、建材工业和林特产品加工业,放活放小其他工业”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全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998年,该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达3.65亿元。

此后五年,利川进一步突出烟草工业地位,超常规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到200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较1998年增长1.46倍。清江卷烟厂破产搬迁后,利川立足实际,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力度,风电工业正式起航,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到“十一五”期末,利川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大幅靠前。“十二五”时期,利川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9:27.3:41.8,能源工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推进,入园企业达到63家,2015年实现产值27.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1.2亿元。

“十三五”以来,利川以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7.8亿元,生物医药基地达到38万亩,清洁能源总装机量达到71万千瓦,11个签约企业陆续入驻循环经济产业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4个,投资总额近30亿元。

坚持生态崛起,绿色繁荣。40年的发展历程,利川立足实际,摸索出了独特的工业发展之路。今天,该市加快绿色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物流、大健康等产业建设,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州域经济重要支撑和副中心城市,向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目标阔步前进。

民宿产业方兴未艾

火热的白鹊山民宿 牟联文 摄

利川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覆盖率达60%,被誉为“天然氧吧、清凉之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相继通车,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紧盯绿色资源,“卖空气、卖凉爽”,因势利导,深耕“凉城”优势,全域发展旅游。

2015年以来,利川把发展民宿作为实施“旅游强市”战略重要抓手,民宿的发展吸引大批市场主体投身民宿,这些市场主体逐步成了利川民宿产业发展的基础基石。

同时,该市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宣传、示范带动,“民宿产业大有可为”成了利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支从事民宿、服务民宿的从业“大军”。

如今,全市民宿旅游产业涉及50多个村,民宿经营户近1200多户,客房6500间。2017年共接待25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近2亿元,是全年同期的2.5倍,实现综合收入8亿元,是2016年同期的3倍,带动了利川市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农副产品销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民宿旅游业创造直接就业岗位4000余个,带动10000多名农民就业。

民宿旅游有力促进了种植、养殖、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民宿,全市11个民宿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将旅游与茶业产业、农业观光等有机结合,开启了农旅融合的新模式;各民宿旅游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民宿从业人员培训和文明宣传教育,村民文明素质以及服务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成立公司、合作社等组织,增加了村级收入。

清洁能源异军突起

风车森林 熊亮 摄

近年来,利川市清洁能源建设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和创建“四大产业集群”的部署,结合实际特点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百万装机”绿色能源大市,努力创建“湖北省风力发电规模化示范区”和“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

利川市清洁能源坚持绿色发展,按照“大力发展风电、有序推进水电、深度开发天然气、推广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思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不俗的成绩。

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利川境内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风能理论蕴藏量18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30万千瓦。今年,该市安家坝、中槽、元堡三个风电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新增装机13.2万千瓦,全市风电总装机达到50万千瓦,对利川市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0年来,利川市水电产业、天然气产业也有序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水电站31座,装机总容量达26万千瓦。利川市是我省唯一拥有天然气(页岩气)资源的县级市,建南气田在建南已经开发了近40年,开发层系多,形成了完善的管网。全市天然气经营企业发展到10家,天然气用户已突破11.6万户。

电网建设得到不断改善。全市现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20座,10千伏公用配变2704台。110千伏输电线路17回,332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24回,328千米;10千伏公用线路97条总长3445千米。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持续开展,全市累计建设小型沼气工程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0台,生物质炉、节能省柴灶5000台,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160个,开展“碳基金”“CCER”项目,目前,全市已建设生态能源示范村30个,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农村能源工作,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生物医药蓬勃兴起

元堡大黄基地一角

有“华中药库”之称的湖北省西大门——利川,属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地带,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以努力建成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核心板块为根本目标,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科技化研发、品牌化营销”的思路,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利川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努力建成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核心板块的决定》《利川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等奖励扶持政策,支持药业产业发展。

目前,全市生物医药集群综合产值达到16亿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从事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市场主体达142家。利川市香连药业大力推动以黄连为核心的利川道地药材深加工,重点研发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名方,新开发红糖姜汤、大枣姜汤、枸杞姜汤等药食兼用产品。信仁药业加大科研力度,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饮片,其黄连、湖北贝母、厚朴等7个产品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优质中药饮片。

一批龙头企业及品牌快速崛起和壮大,一大批重点项目的落户,进一步加快了利川产业集聚;为利川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利川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聚焦产业发展,聚力转型创新,浴火重生,步履铿锵,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能源产业发展如日中天,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及特色工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快速迈进,特色产业正以加速发展之势,挺起利川经济跨越发展的脊梁,奏响蓬勃发展的华彩乐章。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