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远平:平凡人书写出的“不平凡”

中国利川网 见习记者 范颖 通讯员 朱秋红

覃远平和福利院老人们在一起

“好人!”提起覃远平,认识他的人众口一词。他的“好”是同事口中的尽忠职守、爱岗敬业;是群众心里的和蔼亲民、勤奋务实;是家人心头的疼爱妻儿、孝敬父母。他所处岗位平凡,却用将近20年“平凡”写出了“不平凡”。

1998年,覃远平走马上任毛坝镇民政办主任一职,这一任便是19年。“只是做一些平凡的事”,覃远平这样形容这19年。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事,将这位“好人”印刻进了群众心里。

“他确实是个好人!对老百姓很好,群众找他办事都是轻言细语,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民政工作很琐碎繁忙,他都任劳任怨,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听他抱怨过。”毛坝福利院院长杨秀华对这位共事多年的老搭档赞不绝口。

乡镇民政工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的第一线。由于这些年一直深入群众中,谁家有困难,谁家有人生了病,谁家里受了灾,覃远平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新的惠民政策一出台,他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让百姓享实惠。群众向他反映问题,他都会仔细倾听,做好笔录,并一件一件去落实。

覃远平和老人们一起种地

“覃主任就是我的再生父母!”60多岁的孤寡老人杨光美提起覃远平感激涕零。他是兰田村村民,因离婚老婆带走了孩子,孑然一身,靠捡垃圾维持生计。2013年,杨光美捡垃圾时不小心引火上身,全身烧伤。覃远平第一时间将其送往人民医院,并协调人民医院对杨光美进行了免费救助,痊愈后安排到福利院居住。五年来,杨光美逢人就念覃远平的救命之恩,“这样的好干部哪里找啊!”

福利院是覃远平最常去的地方,院内的生活起居、卫生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他的心头事。逢年过节,打上几斤酒,买上些礼物同老人们一起过节,和院内所有人都亲如家人。院子里除了老人,还有一些是流浪者和智力残障人。

苦茶村4组的杨顺杰,在外流浪多年,前年被湖南某民政局遣送回家。由于没有房子,被姐姐杨敏收养了一年,但是家庭原本就拮据的姐姐实在负担不起,覃远平了解到情况后便将他收留在毛坝福利院。杨顺杰没有残疾证无法办五保,覃远平又亲自将他送到州中心医院,鉴定为智力残障2级之后,才得以办证成功。“现在他再也不到处跑了,还在福利院种了菜,过得还不错,有家可归了嘛!”覃远平看到振作起来的杨顺杰很是欣慰。

喻家村的李志果也是类似的情况。李志果患有癫痫,在福建莆田精神病院住了八年,一直没有着落。莆田精神病院联系到毛坝福利院,由于李志果不记得自己名字,覃远平挨户排查才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属,今年7月份安排到了福利院。“也不跑了,有家了嘛!”覃远平看着自己为这些流浪者搭建设起的家,一脸欣慰。

生活有了着落,覃远平想着法子让大家伙儿更幸福,自己还当起了红娘。院子里的老头老太太多,覃远平就在其中牵线搭桥,目前已经促成了10多对!“这样多好啊!老头老太太相互有个照应,他们自己生活开心了,我们管理也更轻松!”

覃远平看望敬老院老人

民政工作心系千家万户,镇上每户人家的“心头难”都是覃远平的“心上事”。覃安龙是毛坝镇楠木村村民,一生未见过其在越战中牺牲的祖父秦国政。今年一次偶然机会,覃安龙无意在“百度”中发现其一篇有关中国远征军土家族抗日英烈覃国政的革命历史事迹报道,他断定这就是失联多年的祖父。覃远平得知此事后,查阅史料、多方考证确证中国远征军土家族抗日英烈覃国政为覃安龙祖父。随后又联系到覃国政的安葬之地——腾冲县国殇墓园方,安排了一场阔别74年的“家庭团聚”。覃安龙85岁的父亲覃玉青有生之年的“寻父心愿”得以完成。

覃远平的踏实、尽职工作不仅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周国知式民政干部”……家里的奖状堆成了塔。一次,被评为“湖北省贴心民政助理”,回到家,覃远平立马把奖状交到妻子手中:“这个功劳应该归你!开店送学生上学不容易!”覃远平夫妻的恩爱在镇上也被传为佳话,“他就算在外面吃一碗面条,都会给妻子带碗回去!”单位的同事口里满是嫉羡。覃远平工资微薄,妻子在镇上开了家小店,供出了一儿一女两个大学生,如今儿女均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

和覃远平一起生活的,还有八十多岁的双亲。“经常听他给父母打电话,轻言细语,从来没有一句重话。”朝夕相处的同事个个都能悉数覃远平的孝顺。

也许只有家人不会用“好人”形容覃远平,而正是因为这个家,才成就了覃远平这样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