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特约记者 牟黎黎
不管园子大小、格局雅俗,只盼有一方良田,春播秋实……这是已到知天命年龄的陈勇的“田园梦”,而且一追就是22年,在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与土地、农民打交道,从未停下过脚步。
一次偶然机会,他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陈勇是土生土长的南坪人,1988年高中毕业,他被招工到南坪供销社成为一名营业员。1990年,陈勇因公参观宜昌市火烧坪镇高山蔬菜基地。“同样的自然条件,火烧坪种植高山蔬菜能致富,齐岳山为什么不可以?”陈勇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00年,供销社改制,陈勇下岗了。丢了“铁饭碗”的他并没有觉得多沮丧,他早就对未来有了规划:回到农村,做“土地”文章。初为政协委员的陈勇决定与两位朋友合伙租下南坪的50亩地种植高山蔬菜。
正当陈勇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蔬菜价格却连年走低,亏损严重,两位合伙人退却了,只有陈勇一直不放弃。
2007年年底,陈勇成立利川市南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00多户农户入社。他推行标准化种植,统一为社员购置菜种、肥料,并引入滴灌技术,对社内蔬菜种植土壤进行有机改造。在播种、移栽、施肥、采摘等关键环节,聘请专家手把手指导。为了把地里的蔬菜卖出去,陈勇靠着上门推销这一“死办法”,硬是建立起了一张遍布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直销网络。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陈勇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合作社规模也越来越大,顶峰时期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达56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2万余亩。
结合乡村旅游,他将“菜园”转型为“田园”
2016年,全市掀起生态旅游发展热潮,陈勇开始思考产业发展转型。这一年,陈勇在南坪村流转了上百亩稻田发展“田渔共生”生态种养,收入达30多万元。
初尝甜头后,2017年,陈勇将“田渔共生”面积翻番,同时还结合自己多年种植草莓的经验,流转了250亩土地打造采摘体验园,除百亩草莓外,还有瓜果蔬菜150多亩。一季下来,仅采摘体验园就收入近300万元。草莓园则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体验园,最高一天现场销售4.3万元。
2018年5月28日,笔者跟随陈勇来到南坪乡南坪村,具有土家吊脚楼风格的建筑物已经落成,对岸的现代大棚整齐排列,棚里辣椒、茄子、西红柿、草莓等瓜果蔬菜长势良好。在这片核心区域达1000亩的园区内,集合了科技试验、农产品新品种推广、休闲观光、采摘、民宿、餐饮等多个内容。
陈勇给它取了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名字:七彩田园,这正是它“田园”梦想的寄托。6月中旬将开门迎客“七彩田园”,园区内有潺潺流动的溪水、绿色健康的果蔬基地、肥沃秀美的生态农田、郁郁葱葱的绿荫林木,以及南坪乡正在修建的休闲骑行道穿园而过,休闲观光农业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致富门路。
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初具雏形。
依托农业产业,他既为农户谋利又为农民“代言”
在“七彩田园”项目中,“特色产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企业与村民实现了双赢。
该园区千亩核心区域涉及316户农户近两千名村民,其中贫困户53户,光土地流转租金一项就可为园区涉及村民每年增收50万元。同时,被流转土地的村民可就地在园区内务工,平均每月可拿到2000元工资,并优先聘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为贫困群众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南坪村12组村民熊恩云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儿子上大学开支大,全靠熊恩云两口子在家种田和打零工支撑。家里的五亩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熊恩云和丈夫在园区务工,每年有3万余元收入,不用在外奔走,收入也有保障。
“全靠陈总他们,让我们每天都有活路做。我们没别的技术,只有力气,以前有力气没活路做,种点田换不了几个钱,平时只有去挖点折耳根、野菜换几角毛毛钱,现在好了,我们的力气也有‘下处’哒!”熊恩云的大儿子去年刚大学毕业,现已在新疆找了份工作,家里的负担小了不少,对未来的生活,熊大姐充满了希望。
熊大姐的幸福感源于陈勇创办合作社和田园综合体的初衷——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提高幸福指数。而这一初衷自始至终贯穿在他连任五届政协委员所提交的20余件提案中。
“这二十几年我提交的提案都是围绕生态、农业、特色经济这些涉及农村、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很多提案都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心系民生,认真履职,陈勇始终为农民“代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政协委员这一角色。
八届五次全会上,他提出《关于建设特色经济板块》的提案,被作为当年的重点提案予以办理,对提升全市特色产业支撑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风势正劲,利川以南坪为试点,提出了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以“渔米之乡、诗画南坪”的“田园综合体”目标。
“农村的大好时机到了,我要把‘七彩田园’打造成精品,开发高端的有机食品,走健康、安全农作物供应基地这条路,让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最大化。”说到未来,对脚下的这片热土爱得深沉的陈勇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