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15:50:33 来源:【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分享
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张能刚
在距利川市汪营集镇1.5公里处的巷子口村有一座天生石桥,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山民们出入山寨的必经之路。也是那时大林县(很早以前汪营叫大林县)通往龙渠县(龙渠县,现在的忠路镇)的必经之路。民国年间忠路、文斗人下万州挑盐也要走此古道。从大林县到龙渠县经龙桥、火地坪、华尖沟、龙门坡、到佛宝山下花台、老屋基、木坝河才能到龙渠。
很早以前人们也叫此桥为“穿洞”,桥下的小河叫龙桥河。桥下除清清泉水哗哗流淌外,水边还有陆地,陆地边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十多处,洞内有各式各样的石柱,本地人也叫“石萨”(石菩萨的意思),因为有许多石柱长得像人模样。
本地村民胆量大的,拿着手电,火把到洞里探险,还有的村民把洞里好看的石柱用铁锤,小钢钎撬些回家在院子里做盆景。据本地人介绍,过去土匪,棒客抢了老百姓的东西,他们拿进洞里分,曾经一度时期还有好多土匪强盗占据了龙桥下的山洞,是红军来了,才把那些土匪强盗吓跑。
贺龙红军三进三出汪家营都是由此桥到老屋基、忠路小河的。一次,贺龙智取汪家营活捉了恶霸“铁拐李”在上场口灰包处处决了“铁拐李”后,他领着长长的红军队伍来到石桥上,他命令队伍在此休息,休息时,他点着烟斗里的叶子烟,他风趣的说:“这石桥上有我贺龙的红军队伍像条龙,我贺龙是龙,桥下有弯弯曲曲的小河又像一条龙,我就给这天生石桥改个名字叫‘龙桥’吧。”
打那以后,当地村民就根据贺军长取的名字把“穿洞”叫为“龙桥”了。解放后成立小乡,为纪念贺龙红军把地名叫“龙桥乡”。
龙桥上边是上千亩农田,下边也是数百亩农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大胆创新把昔日的冷浸田改成了鱼塘、莼菜池、连片的大闸蟹池,好一幅水乡风光。
站在桥上对望过去,那是佛宝山景,沿着刚硬化的村水泥道行上一刻钟便来到山下,这时没有大路了,要上山,只能走石梯路了。据说,那石梯路是先人们,把山上的砂石用钢钻精工细作修成一条一条的石条子,将石条子,从山脚安到了山顶,千步台阶路修成了,石梯路的两边长满了油竹和映山红花,春日里站在山腰往下看,那满山的映山红花,在新生的油竹叶映寸下,可让你陶醉在美的仙境中,享受大自然如画的风光。这条石梯路也是古时文斗、小河人挑盐的必经的盐道之路。
当行至半山腰处,有一个叫五头桥的地方,那里有一股大碗粗的凉水,从一个小岩洞里喷出来,那水长年不干。传说,这里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条大蟒蛇,长约千米,腰围百米,头在五头桥,尾在丁木湾,后来这条蟒蛇修成了正果,睡在此山中,从不危害百姓,这水是这条大蟒吐出的口水。后来当行人、挑力的挑夫,凡经过这条石梯路的人,人人都要捧两捧喝两口这股又清又甜的泉水。解放后,人民政府沿着出水处修建了百里长渠,将这股泉水引进了千亩农田,让这股泉水发挥了更大作用。
再沿龙桥正前方行不到一公里,来到火地坪,这里有一片楠竹林,叫向家竹林,这里的向家人祖祖辈辈经营着这片竹林,他们把竹子制作成扁担、过水简、编织箩筐、筛子、簸箕、晒席等竹器,出售搞活了经济。后来,由于竹林面积扩大,还迎来了千只白鹤栖息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一次,有几个猎人前来竹林猎杀白鹤,这里有一个叫吴道云的老大娘夺了猎人的抢,并狠狠地教训了猎人,从此后,再也没人敢来捕杀白鹤了。吴大娘夺猎枪保护白鹤的故事传了很久。这片楠竹林也是龙桥边的一道美丽风景。
你把目光向西南方看远一点,那是三国时候刘备脚踏过的白云寺。据传说,刘备准备在此修京城,要有九龙归位,他站在当时还没建白云寺的山包上,点了八座山包可忘却了自己站的山包,他认为只有八龙归位,差一龙,于是,他带着部下离开了佛宝山。后来在明末清初人们在此建起了一座庙宇。庙宇下边有一座自生塔。传说,庙里有一个得道高僧,他可腾云,他把水烧好后才到汪营买米,他第一步从庙里跳到自生塔上,又一步跳到威立宫,又一步到了汪营米市,再三步回到庙里,烧的煮饭水还没开。后来这名高僧修行成功成了仙,被玉皇大帝接走了。这个故事一直在汪营镇交椅台村流传着。
你又站在龙桥再往西一看,那是巍巍齐跃山,那里有人民解放军剿匪的战斗故事。那是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的部队先头部队尖刀班一个排的兵力,当前进到齐跃山皂角岭村一个叫核桃坪的地方,一股土匪得知解放军有一支小部队要路过这里,一股有50多人的土匪躲藏在密密麻麻的油竹林里,那日雾特别大。当我解放军战士行至油竹林里遭到了土匪的突然袭击,我解放军尖刀班战士英勇杀敌,与土匪进行了顽强的决战,终因敌众我寡,战斗中我七名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最小的战士何秋普年仅16岁。七烈士长眠于长坡烈士纪念园,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