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勋
一
利川城东南约五十公里,有一处河流,处于星斗山脚下,河流由两条山水汇聚而成,名曰毛坝河。河往下游,山水见多,河道渐宽,流经唐崖古镇,名唐崖河。再入黔江境,便成了大水,奔腾不息,又名阿蓬江。
小镇便在河流上游,峡谷之间略有平地,是河水常年冲击而成,便以此建镇。一说毛坝镇在古时族群众多,多为苗裔,当地人音苗为毛,便有了毛坝之名。还有一说毛坝境内山大人稀,茅草纵横,茅与毛谐音,便称之为毛坝。
毛坝镇虽属偏远之地,但古时却是鄂西重要政治、军事之地。元末,施南土司迁于毛坝属下青岩,后迁址夹壁,再迁龙孔,最后迁出利川,成为恩施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土司政权之一。唐宋之时,羌人曾兵祸至此,所以此处尚有不少生僻姓氏,如夹壁的夷姓等,和毛坝镇紧邻的麻柳溪,还有规模很大的羌寨。
开化较早,又是土司文化的源地,所以毛坝镇多有遗存和古迹,青岩的字库塔、夹壁的回龙寺、龙孔的土司遗址都是当年毛坝风云一时最好的见证。
小镇又处于星斗山脚下,域内动植物品种繁多,高山峡川,气候独特,飞瀑流泉、云雾缭绕,便成物产丰富之地,尤其是盛产茶叶,又以冷后浑最为珍贵。
冷后浑本是优质红茶的一个象征,意为茶汤冷后,会有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关专家在利川普查茶叶资源时,就在毛坝的夹壁村发现了一株制作红茶后产生“冷后浑”现象的优良茶树,后经技术专家鉴定,属大叶茶种变异种。
冷后浑的横空出世,也让毛坝这个偏远边镇名动寰宇,一时间寻访者络绎不绝。
二
在利川的西南方,郁江自佛宝山发源,沿山而下,流经古镇老屋基后,名曰前江河,会同另一山水后江河,在一处小镇汇集,便是利川另一产茶名镇——忠路镇。
忠路镇古称龙渠,南宋曾在此地设县治,到元末明初时设立忠路司,是鄂西地区另一重要土司的治所。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忠路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龙渠县,元曰忠路寨,属施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并入利川县。
忠路土司以覃为姓,多属蒙古族后裔。从旧司坝遗址来看,旧司城乃蒙古人常用筑城方式。当地也有“覃、谭一家,源自蒙古”的说法,后根据民族政策,多认属土家族。
忠路镇旁边有一山,名曰雾洞坡,因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上有一井,名曰白鹤井,四季清泉长流。在井的周围还有一片古老的茶园,相传有仙茶三株,为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所种植。后人依靠这三株母树,培育出了历史悠久的雾洞茶。清代《利川县志》清同治版载:“当地土人遍种其茶,其茶清香坚实,经久而泡,向异他处,亦地气然也!”
“雾浮雾洞托彩霞,云归洞口产佳茶”。雾洞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唇齿间有仙气。白鹤井水泡雾洞茶,嫩芽竖立水中,形似白鹤腾空,两芽中间更有水珠一点,经久不散,乃历代制茶人所追求的“叶缘露水珠”,堪称神品。
雾洞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成贡品。到了明时,雾洞茶名声大噪,据传明成祖朱棣受贡此茶,观其一芽一叶,微展含露,清如翠叶,饮之神清气爽,回甘持久,龙颜大悦,亲赐“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敬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一诗。
对于利川来说,土司文化是利川历史文化传承的背景,成为利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土司政权又是利川茶产业的推动者和茶文化的建立者,雾洞绿茶和利川红茶上百年来相得益彰,成为中国众多茶品的代表,亦是中华茶文化的独立现象。
三
东方的文化传承和宗教哲学从未离开过茶,而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茶史,尤其到隋唐以后,茶更是作为外交的重要手段,也是很多重大战争的导火索。
美国作家萨拉·罗斯所著《茶叶大盗》一书,序言就如此讲述: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茶对利川来说,也不仅是一种饮品,不管从喝茶形态还是茶的品类,都是中华茶文化传承的历史冰箱。
搜罗历史文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所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建国,巴人以茶蜜贡之,应是文献记录最早的关于茶作为贡品的记述。唐代陆羽《茶经》更是记录了他到巴山峡川寻茶,并对此地的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曾记得看过一本手稿,写陆羽入巴地寻茶的故事,上面就描写了茶圣陆羽与利川覃氏土官交流制茶的情景。可惜年代太久,已记不得作者的名字和书名了,更无法找到原稿,使之面世,成为憾事。
巫、盐、茶是中华上古文化的核心,所有文化的发端都绕不开这三个话题。《山海经》所载“巫咸国”核心正是在巴地,以巫咸为名,必与盐和茶有关。从建始直立人这些考古遗址来看,巴地的确属于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而从巴国作为商周以来重要子国来看,也具备了人类文明发端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利川传承的巫道来看,盐和茶是祭祀和做道场的必用品,巫道中人认为,盐与茶是沟通神灵的介质,能通灵性。在法事中,以稻米、盐茶为贡,上插香火。祭祀或法事做完,稻米和盐茶是不能丢掉的,需要当事者煮食之,不仅具有避邪之功效,还有食药的作用,被巫道者称之为灵丹妙药。
巫道同源,道为儒末。众多周知,儒、释、道三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以茶为学,以茶为礼。释家重禅茶一味,更以茶入禅。道家以茶为法,沟通天地。三教归一的境界,便是“一水一茶”的道理。
利川茶的历史传承和巫道的茶文化现象,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缩影,也体现了茶在利川的发展之道。
四
从茶的品类来说,随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巴地逐步沦为蛮荒,茶的制作基本保留着唐宋的蒸青工艺,恩施玉露是目前国内唯一保留了唐宋蒸青工艺的绿茶。
后因朝代的更迭,族群的迁徙,炒青、烘青、晒青等工艺逐步传入,利川忠路镇的雾洞绿茶正是因为工艺的更新,最终才成为明清茶的贡品,尤其是“雾洞绿峰”一道传为经典。
雾洞绿峰属条形烘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匀齐、明亮,故名之。
后红茶发端,广东茶商于鹤峰、五峰等地建厂,红茶工艺传入利川毛坝,制作红茶已有160余年的历史。而当年红茶多出口欧洲,鄂西之地的红茶于宜昌进行集散、加工、出口,故名宜红。鄂西地区与安徽祁门、福建武夷山、云南并列为中国红茶的四大产区。一时间祁红、闽红、滇红、宜红享誉海内外,而宜红又以独特的品质成为红茶的经典。
利川红茶工艺极其考究,全名为“利川工夫红茶(简称利川红)”。本发端于宜红,但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从宜红中独立出来,加之“冷后浑”这一茶树的发现,更是让利川工夫红茶成为独立的红茶品牌彰显于世。
冷后浑制作工艺复杂,鲜叶采摘后,经萎凋、揉捻、发酵、烘烤、筛选、整形、品级等工艺,历时十多个小时制成红茶。此茶汤热时,清澈透亮,红中带金,入口柔滑,香醇回甘,若茶艺好者,还能泡出兰花香和蜜糖味。待茶汤冷却,却凝结成糊,黄中带白,状如果冻般。仍将茶汤加热,又恢复如初,清亮澄明,故得此名。
好山好水出好茶,山为仁,水为智,有山水者,自有灵气。利川山水相依,气候独特,加上终年云蒸雾绕,花木交替,所产之茶自是独得其味,品质优良。
五
利川的土家人重礼,更是离不开茶,所以“吃茶”一礼尤为重要。但凡家有大事,宾客进门,在吃饭前,利川人总要先上一道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家四道茶”饮食文化。
土家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
头道茶为白鹤茶,称为“亲亲热热”,清淡素雅,意在热气腾腾待客。即用白鹤井水泡的茶,故民间有“白鹤井的水,留驾司的茶” 之说;二道茶为泡儿茶,称为“香香喷喷”,其香无比。即将泡米花、红糖加上开水冲泡而成;三道茶为油茶汤,称为“甜甜蜜蜜”,其味苦甜。碗口绿叶漂浮,碗底溢香藏鲜,食之香味可口,因其佐料品种繁多,冲制工艺奇妙,非贵客不至不敬此茶,因此敬油茶汤被称为土家人待客中的“礼中之礼”;四道茶为鸡蛋茶,称为“圆圆满满”,即以鸡蛋代茶,意在良好的祝愿。
如果说前三道茶是把客人当稀客、贵客的茶俗,那么鸡蛋茶则更将客人尊为长辈。鸡蛋茶源于土家族婚庆之夜的“拜茶”习俗是婚礼中最后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茶礼。
这四道茶中最有特色的是油茶汤。制作油茶汤时,先用开茶油或菜油分别将茶叶、阴米、豆腐干、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等炸酥,然后在锅里放猪油,加葱、姜、蒜等调料,掺水烧沸,放入炸酥的茶叶,盛一碗汤再泡进一些炸好的阴米、豆干、玉米、花生、核桃仁等和着汤一起吃喝。
这一习俗至今不衰,并广泛流传。故有“三天不喝油茶汤,头昏眼花心发慌”的说法。
油茶汤所制之法及品饮方式不仅保留了唐宋以前饮茶方式,还 承载了巴地独特的饮茶习俗,可以堪称茶道中的活化石。
六
利川之名来自《易经》,取其“利涉大川”之意。《涣·彖传》:“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茶为木,我想利川的茶是否巧合易经之卦辞,当逢其时?
如今利川的“一红一绿”两支茶皆美誉在外,一为绿茶之翘楚,一为红茶之经典。绿茶在国内享誉多年,红茶早已蛮声海外。然如何将利川茶文化整理并传播开去,尚任重道远。
利川茶的环境优势和品种优势已毋庸置喙,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饮茶文化却是利川茶所要承载和传承的,也是利川茶能从众多茶区和茶类中脱颖而出的根本。
发掘历史之重,体现土家茶道之美,构筑利川茶独有的文化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茗香千古,何曾识得神农面;
茶道万年,几度感知陆羽心。
曾撰有一联,可作结语,作为身在利川又爱茶的人,这或许才是茶带给我们真实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