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菜泡出土家版“老干妈”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秦卫飞

  “好香啊!”4月20日,湖北大学学生宿舍,大一新生牟方平打开从家乡利川带来的“菜巴佬”咸菜,立刻引来室友“哄抢”,一大瓶咸菜很快见底。

  从武陵深山走出来的“菜巴佬”,年销量突破1000万瓶,成为颇受欢迎的土家族下饭菜。

  “野”转“家”,回乡能人醉心“舌尖上的诱惑”

  瓜儿菜,利川市建南镇秋冬季节生长的野菜,在田埂、山坡上随处可见。数百年前,土家妇女将其晾晒后,用建南卤水加上当地特有的调料腌制,食后颊齿留香,开胃健脾。因其产于建南,被称为“建南咸菜”。

  春节前后,建南家家户户都有做咸菜的传统,用大坛封装后送给亲朋好友,成为享誉利川的下饭佳品。“能否将家乡的咸菜做成规模产业?”2013年,从广东返乡的建南80后赖军突发奇想,拿出积蓄投身其中。“我不同意。”此举遭到妻子坚决反对。“农业投入高,风险大,回报低。”妻子与赖军在佛山从事钢材销售,事业有成,有车有房。“这么多年都没人做过,就你能?”妻子一气之下,抱着孩子回了佛山。

  赖军很犟,认准的事说干就干。2013年,他注册菜巴佬商标,怀揣着150万元,一口气购进5000个腌菜坛,建起了标准厂房,又流转200亩土地,准备大展拳脚。

  瓜儿菜一向在野地里自然生长,规模化种植无人试过。2013年10月,赖军请来帮手,将菜种撒进试验田,由于阴雨连绵,种子全烂在地里。赖军请教农业科技专家指导,顺利实现了“野”转“家”。

  可新问题又出现了,2014年,首次进行大规模腌制,由于厂房使用铁皮屋顶导致室内温度过高,日光曝晒下,1000多坛咸菜坛冒起了气泡,偌大的厂房里全是白茫茫的蒸汽。

  不服输的赖军请来建南咸菜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一一化解难题,浓香扑鼻的咸菜从流水线上走下来,变成了一瓶瓶包装精美的小罐头。

  “你的菜巴佬即开即食,解决了以前大坛咸菜不便携带,难以保存的问题,我们全要了。”在利川城区一家大型超市,面对前来推销的赖军,总经理亲自拍板订货。

  共携手,农闲田里种出亿元产业

  秋去冬来,又遇难关。

  2014年瓜儿菜丰收,鲜菜产量达到300余万斤,由于与农民签订了保底合同,需要一大笔收购资金,加上之前厂房、生产线投入过大,贷款到期,银行催款。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得赖军急火攻心,病倒在床。“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关键时刻,镇领导上门探望。“这个产业不仅是你个人的,还是全镇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镇里提供5万元以奖代补农业资金,又与市财政局、金融办、农业小贷担保公司多方联系,解决100万元贷款额度。关键时刻,一向反对的妻子冯建红站了出来,将房、车抵押,贷来100余万元资金。

  2015年1月,菜巴佬厂房里人头攒动,菜农们领回一沓沓现金。当年春节,存货销售一空,赖军收回全部投入,还赚回第一桶金。“暂时的成功不能冲昏头脑。”赖军沉下心提升咸菜品质,他用管道将山泉水引入生产厂房,严格控制工艺流程,作为配料的辣椒、花椒、野葱、白酒、香料都精心挑选上佳的生态原料。

  2015年,菜巴佬开发出麻辣、酸鲜等口味,袋装、瓶装、易拉罐等6个品种,市场上大受欢迎,成为利川乃至恩施人居家待客、宴请宾朋、外出速食的首选开胃小菜。2017年,新研发的“小公举”、“女汉子”等小食进入校园,深受中小学生喜爱,当年销售突破1000万瓶,产值过亿元。

  为支持菜巴佬做大做强,镇里落实利川市“能人回乡”工程要求,从流转土地、解决基础设施,联系过桥资金,全力支持。

  “种植瓜儿菜,正好冬季农闲时节,既不影响粮食等主业,又能额外增收。”建新村农民谭康美介绍,“除了施一次农家肥,几乎不需投入,我家每年能从田里多捡1万多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南镇参与农户1700余户,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

  “老干妈年销售50多亿元,福建包装出售的梅菜扣肉一年能卖1亿多碗。”赖军表示,要对标老干妈,打造土家族快销食品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