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开拓奋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户华为
嘉宾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冯 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梅黎明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谢春涛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在理论界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光明日报今天特刊发三位专家学习讲话的圆桌对话,以期对广大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增强学习效果有所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哪些提法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说这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
冯 俊
冯俊: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论证了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讲话充分肯定了我们党所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的三个“伟大飞跃”,总结历史规律,得出了三个“永不动摇”的历史启示,重新强调历史性“赶考”,为我们前进指明了方向。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整篇讲话的主题和主旋律,可以说讲话是“不忘初心”的谆谆告诫,是“继续前进”的响亮号角。不忘初心,就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讲话提出了八个继续前进,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实际上这就是给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进军的号角。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梅黎明
梅黎明:的确,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讲话高度评价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面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为人民谋福利,这是党的宗旨,是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首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这样一个梦想快要实现的决胜阶段,我们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善于践行发展新理念;这个伟大斗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把严的要求贯彻治国治党全过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反腐倡廉、警钟长鸣。我们要以讲话为动力,自觉做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谢春涛
谢春涛:我学习了讲话后有四个方面的突出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第一是自豪。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把党的历史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大背景下,阐述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透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豪感。一个党在95年历程中为国家民族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绝对值得自豪。第二是自信。总书记的讲话通篇体现了高度自信。这个自信有对信仰选择的自信,有对理想选择的自信,有对信念选择的自信,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就的自信,还有对目前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信。特别是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在过去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加上了文化自信,意义深远。第三是清醒。讲话中体现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毫不避讳可能面临的风险、困难、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总书记提到四个“重大”,即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充分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第四是坚定。讲话用了八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不忘初心”,表现了坚定的信心信念,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面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主持人:“述往事,思来者”。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文明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高度评价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请谈谈这些新的判断和结论对我们了解和学习党的历史,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有哪些启示?
冯俊: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总体结构,除了要注意把握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外,还要注意把握“六个三”。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个“深刻改变”显示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95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其重大意义是三个“焕发新的蓬勃生机”;总结95年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得出了三个“永不动摇”的历史启示。这“六个三”系统阐述了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作出的历史贡献,也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才能增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更好地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谢春涛:“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我们党95年的光辉历程,对于我们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首先,讲话是在大历史背景下讲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我们积贫积弱,被列强欺辱,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它的任务和使命很清楚,从一诞生就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其次,讲话不仅概括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而且讲出了贡献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分别总结为三个伟大飞跃。第一个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是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概括充满新意,使我们对三个伟大历史贡献的价值、意义、作用看得更清楚。再次,讲话在总结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及其意义之后,特别讲了三个方面的结论,阐明了伟大历史贡献都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和先进理论指导的极端重要性不容质疑;面对无数挑战、风险、困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血汗和生命写就的壮丽篇章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的事业、道路和战略经过历史的证明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由此我们体会到,95年的胜利、成功和成就,包含着独特的规律、丰富的经验、深刻的启迪,包含着通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和胜利之道。
梅黎明:我感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三个“深刻改变”、三个“新的蓬勃生机”等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95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实事求是的总结,是对我们党95年来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所作贡献的高度凝练,是对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接更加美好未来的深切期许,也是我们党执政自信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这些历史事实昭示世人,光荣、伟大和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从来就没有忘记要为人民交上满意答卷,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这些历史事实也昭示世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这些历史事实同样昭示世人,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只要我们紧跟有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有着坚韧不拔的气概,有着一往直前的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齐心协力,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事实也昭示世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只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才能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继续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交上更加满意的答卷。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主持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讲话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什么从三个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冯俊: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文化自信,例如,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次“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说明文化自信是根本,是我们能够坚持三个自信的底气和根由,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坚持或持久地坚持三个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是为前三个自信作保障的自信。
我们为什么会有文化自信呢?因为我们有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独特的文化是别人没有的,是值得我们自信的。中华文化,因互鉴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始终充满蓬勃生命力,赋予一个民族开放胸襟与广博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三个自信才更深沉、更持久。
梅黎明:我记得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提,是今年6月29号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又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加入了特别的阐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所以,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这是因为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因素是显性的,而文化的因素则是隐性的,且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侧重于外在,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而这种隐性的自信正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人的“基因”和“密码”,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它的影响一定是深厚而长远的。所以,我们说,如果抽去文化的因素,就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文化自信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定信念和重要基础之一,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
谢春涛: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外访问的时候也多次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自信的意思体现得是很清楚的。作为一种民族心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走向自觉与成熟的表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当今中国,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财富之后要着力补齐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国家硬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后要着力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短板,就必须开启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寻根之旅”。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主持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请谈谈何谓初心,如何来把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要求?
谢春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想,“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我们的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忘初心”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不要忘记我们这个党是要干什么的,我们过去怎么干的。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逃避困难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是为了后面那四个字“继续前进”。怎样前进?后面就从八个方面来提出具体要求了。
梅黎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一共10次讲到不忘初心,频率之高,实属空前。什么是初心?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初心就是起点、就是本色,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所肩负的责任。更具体地说,就是不能忘记入党时的誓言,就是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初心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源泉,是风雨不动的定力、百折不挠的韧劲,是攻坚克难的底气、开山拓路的力量。
继续前进,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包含着“正心”“纠心”,要把曾经迷失的心找回来,回到原点上,就是回到党章要求上,回到党的宗旨和纲领上,回到党员的义务和权力上,回到党的组织纪律上,做到始终不偏离目标,不偏离航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涉及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路、治国治党、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贯穿的正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所葆有的那种奋斗精神和赤子情怀。我们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持真理、推进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要坚定理想、筑牢信念,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要增强自信、毫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把握全局、统筹协调,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胸怀天下、互利共赢,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要管党治党、严字当头,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冯俊:总体来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五大发展理念来推进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加持续地发展。我们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学习好党章党规,加强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扎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把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依规管党结合起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法严惩腐败。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确保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